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高邮印刷业如何再现昔日雄风?

2007-04-06 00:00:00    作者:管玮玮    来源:今日高邮

回眸高邮印刷业曾经历的沧桑岁月,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无疑是邮城印刷业抒写华彩篇章的重要时期。谈及那十年的辉煌,原高邮印刷厂(曾是高邮印刷龙头企业)的厂长吉顺华曾自豪地向记者回忆说:1980年的高邮印刷厂虽只是一家县级市的国营企业,却拥有着与外地许多中型规模印刷企业相媲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但频频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而且不断有兴化、宝应、江都等周边地区的技术人员来邮学技、观摩和取经,那时候高邮的印刷业可谓“风光无限”。而随着1994年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国家对印刷行业政策的松动,一大批民营印刷企业纷纷出现,邮城的印刷业也走过了艰辛的风雨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历史文化名城高邮的印刷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它能否再现昔日的雄风?就此,记者“踏”上了寻访的征程……

印刷业境况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我市现已拥有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零件印刷等3种类型在内的共计95家印刷企业,其总数几乎已占扬州印刷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就区域板块而言,主要有我市电动工具行业进行配套包装的卸甲片、为鸭业进行包装印刷的高邮镇工业园区片以及为箱包鞋等配套包装印刷的天山片。按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市已可称为扬州印刷的大县,但并不是一个印刷强县。为何不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小、乱、差是现今大部分印刷企业的现状。低水平印刷能力过剩,但高档次、高水平的印刷业务不能承接。一些单位不顾自身条件,受局部和眼前利益的驱使,兴办了低水平“小而全”、“小而散”的印刷企业,出现了“一块牌子,一台机子”就是一个企业的现象。
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印刷企业内部动力不足,是制约我市印刷业发展的另一方面原因。在国外,印刷中高级工在总员工中所占比例为75%左右,而我国却只有25%。这种状况在我市印刷企业中比较突出。据统计,我市印刷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大专生几乎为零,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缺乏。特别是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紧缺,一些企业空有先进设备,而没有会操作技术的人,人才断层现象十分明显。鸭业园区一位张姓老板告诉记者:2005年他曾在我市聘请了一名与此行业相关的职校学生,包吃包住让其与自己在连云港聘来的高级技师学艺,谁料刚学没几个月,他便以工作太苦为由,撒手走人。此后张老板也曾试图在我市的人才招聘市场上找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可事实是目前这样的人才实在是难找。张老板说,今年过完五一这位外来师傅就要回老家了,而我的四色机至今还没有人来接手,这样再上一台四色机的打算看来也只能作罢了。
管理较松、业务范围过于单一则是很多印刷企业的另一现状。采访中,市文化局有关同志向记者介绍,目前我市印刷企业的管理还十分落后,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多数也运行不好。这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不能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在人力管理方面,没有吸引人才的竞争意识,不能系统、全面、一贯地严格管理质量。不负责任、没有制度,必然使企业管理紊乱,不断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严重问题,企业形象和效益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考察目前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几家上规模企业不难发现,所印制的产品除了简单的烟卷、包装纸盒之外,其他印刷制品几乎很少涉猎,有的也只是仅靠给本地特色产业进行包装印刷。这些企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小富即安”的思想,而这样的思想最主要、也最集中地体现在我市卸甲、鸭业园区等一批依靠当地产品进行包装印刷的企业身上。                             

印刷业走出低谷的对策

控制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
目前我市印刷企业多为小集群,这有行业数量上的优势,却没有形成品牌企业优势,印刷业的总体水平、规模和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差,产品难以进入更宽广的市场,因此不能再单纯地依靠“铺天盖地”的小企业来发展我市的印刷业,应该整合淘汰一部分生产能力差、效益不高、管理不到位的小、散企业,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使其不仅在规模上能达到应有的水准,更应在相应的企业管理、品牌打造、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大手笔做大文章,只有如此,才能跟上形势,为我市邮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打造东方邮都服务。
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持
眼下,我市许多印刷企业并不具备研发能力,而且许多企业也无意成为研发生产型的企业,这主要是印刷机在向着“傻瓜机”方向发展,因此业主对印刷人才的要求也主要集中在技能和经验上,而这些技能则是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的技校类的学生的优势。但是对于经过系统学习、掌握较多印刷理论知识的印刷专业学生而言,印刷企业的这种要求则难以使他们的专业优势得到发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操作印刷机和可以维修印刷机的人才。就此,有关部门能否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管理、技术、法规方面的培训、职业讲座、高峰论坛等,组织考察和调研,提升企业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或在我市的职业技术学校等开设有关印刷专业课程,为企业输送优秀合格的一线技术员工,以解目前的人才短缺的矛盾。
实施积极有效的地方财政政策
印刷行业乃是一种投入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行业.采访中,一位卸甲的老板向记者诉苦道:每次外出参观,看到好多厂家拥有先进设备,感到很有压力,但一台最简单的新四色机就要两三百万,两台就要四五百万,凭借现在企业的资金实力,想一次性购买根本不可能,更甭说能接受高新技术产品,所以现在能做的也只有望机兴叹了!记者通过对其他多家印刷企业主的采访也发现,资金的缺乏是目前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跨越的发展“鸿沟”,更是制约当前我市印刷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屏障,因此,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可借鉴温州等地的成功之道,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如财政扶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如产品市场前景好、经营者素质较高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使用,替代进出口、使用国产设备等方面,给予税收减免和信贷支持。而印刷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应使其享受文化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加强对印刷业整体的引导,扶持部分有潜力的民营印刷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我市印刷产业升级。

印刷业发展面临的“春天”

众所周知,我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不仅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物产丰厚,更是全国惟 一 一座以“邮”命名的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市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机。2005年,市委、市政府就曾响亮地提出将我市打造成国内乃至世界闻名的“东方邮都”,而在这当中,大力发展我市印刷业尤其是培养出上规模、高档次的印刷行业领头羊,则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一举措如能得到有效落实,对印刷业来说,依托邮文化发展相关邮产品的印刷,拓展我市印刷业的发展空间,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近年来,我市社会各项事业都步入了快车道的发展趋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印刷业上规模、上档次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只要不断满足我市发展的需要,更好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我市的印刷业就能真正发展壮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