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文化遗存与旅游景点

2007-05-10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出土物之多,历史文化遗存之丰富,一般城市望其项背,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超过50处,龙门石窟还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高邮虽是县级市,但文化遗存的拥有量,在同等城市中也是佼佼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盂城驿、龙虬庄遗址、当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7处。
我这里把高邮与洛阳放在一起来说,不是与洛阳比历史地位,比文化遗存的拥有量,那样的话就有点妄自尊大了。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其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岂是高邮能够比得。我是从洛阳对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利用上得到启发,比照高邮,说一点想法。
到洛阳,不论你观瞻龙门石窟,还是拜谒关林,参拜白马寺,都会让你深切地感受到,虽然文化遗存的年代有远有近,规模有大有小,实物有多有少,但外观内景,一律收拾得井井有条,清新别致。无一不是道路通畅,场地开阔,绿化高雅,美化怡人,功能配套齐全。比如龙门石窟,不管你是自助游,还是随团旅游,先是乘车到距景点一、二公里外的停车场,再换乘电动车到龙门石窟的牌坊下,买票检票后,进入景区。导游开始为你讲解。那大大小小的石窟,那以万计之的佛像,仿佛都有故事,都蕴藏着无穷的玄机,导游说得起劲,游者听得有趣,不知不觉中,二、三个小时过去了。这时要回去,没有车,只能安步当车。回去的路上有一个与商品一条街相类似的购物场所,地方特产的小吃,与景点相关联的读物及小纪念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第一次来者想买些东西做个纪念,来过几次的人,看看也是享受,这样一晃又是半个时辰。前前后后,半天就擦身而过了,看得开心,购得舒心,一点也不烦心。
其他景点也大致如此。这样一算,你想看尽洛阳的文化景点,没有个三两天是不成的。
何以如此,我以为,洛阳是按照旅游经济的要求保护、开发文化遗存的,无论哪一处文化遗存都能凸显“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准确地说,吃住是由城市功能支撑的),而不是单纯的保护,也不仅仅是还历史的本来面貌,符合现代人精神与物质的需求,进一步说符合不同层次游人的需求,行家里手能从那里得到历史材料,一般游人也能得到通俗的享受,每个景点都有看头,都有说头,也都有想头。洛阳的文化遗存与旅游结合得非常紧密,几乎都是4A、5A景点(据业内人士介绍,5A是旅游景点最高等级)。
或者说,洛阳是把文化遗存植入了旅游经济的产业链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文化遗存本身输入了源源不断的保护性、开发性血液。据洛阳的导游介绍,龙门石窟仅每天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一百万元,那么,相关产业的收入就更为可观了,地方财力壮大了,老百姓富裕了,文化遗存本身的扩展、维护、修缮费用自然也得到了落实。
文化遗存是历史演变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标本”,但不一定能成为旅游景点,旅游景点必须有文化的内核。
就县市而言,门可罗雀的文化遗存,很难做大做好做旺,甚至难以留传下去,因为自身没有造血功能,国家又不可能大笔大笔地拨款修缮,不死才怪。
没有文化内核的旅游景点也难以做长做久,即使是农业生态游、现代工业游,也要开发文化内涵,谁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到一个一看就过、一看就忘、没有灵魂的景点游玩呢。
只有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用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核支撑旅游景点,用旅游要素开发利用文化遗存,才能使文化遗存产生现代意义的社会经济作用。
拿这一点衡量我市有一定份量的文化遗存还差之远矣,截至目前,仅文游台为2A景点,其他的还无A可言,只是我们自封的旅游景点,即所谓的文化旅游。而且,如文游台、盂城驿、王氏纪念馆、当铺等文保单位,不仅内部的实物很少,而且外部环境也不敢恭维。文游台前几家有碍观瞻的小店依然开着,王氏纪念馆门前的通道狭窄,盂城驿西侧运河堤脏乱不堪,当铺也仅仅是几间房子。像这样的景点能让游客看什么,又有什么让游客得到娱乐。王氏纪念馆的门票才2元一张,而且去的人极少极少,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解决,还谈什么开发提高呢?景点自身的收入尚且如此,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力能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据旅游部门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6.23万人次,一日游旅游者为4.73万人次,过夜游客比例很小。
高邮的旅游理应打历史文化游的招牌,一个县级市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属不易,而且盂城驿还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旦申报成功就更不简单(全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仅33处),但那还只是对历史的保存,要使之成为旅游景点,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据笔者所知,我市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产生更好更快的效果,还存在着两难制约。管文保的没有开发的本钱,管旅游的既没有本钱也没有权属;给别人去开发经营,不仅体制机制不允许,情感上也割舍不下。所以我们自视为宝贝的几处文化遗存一直是僵而不发、温而不火。
有关人士曾对此提出过一些建议,诸如成立一家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对外包装招商开发文化遗存,文化局、文物局负责行使文物保护监督权,旅游局行使旅游市场监管权,说白了就是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创造活力,营造合力,共同作为。这是宏观的,微观的建议也不少。有人提出要对盂城驿进行扩容,兴建马神庙和马饮塘湿地公园。还有人提出将盂城驿西侧运河堤建成驿道,再在盂城驿与镇国寺之间开通水上龙舟,有马奔驰于驿道之上,有船泛流于运河之滨,增加游客的参与性项目,丰富游乐内容。这些想法都是富有建设性的,但一直没有动静。
我不知道洛阳的文化遗存与旅游景点是在什么体制机制下融合的,但我敢断言,不会如我市这样“二元分割”,刻板的体制、僵硬的机制,怎会生发勃勃生机?龙虬庄遗址权属划归龙虬镇而短时间内旧貌变新颜,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自龙虬庄遗址景区建成以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都集中在文化部门,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景区得不到维护,致墙损屋漏,游人稀少。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所有权、经营权划归龙虬镇,文化部门依法行使文物保护监督权。龙虬镇投入四十多万元,对景区内的道路、绿化进行了整治,修缮了房屋,增设了新的景点,一个全新的龙虬庄遗址景区已于五一与游客见面,得到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如果仍然在原有的体制机制内运行,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其对优化经济结构、吸纳就业、壮大地方财力、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周庄镇一年旅游门票收入早已突破亿元,沙家浜镇的沙家浜景区建成期不超过四年,门票收入也在亿元以上。旅游业的影响力、带动力,由此可见一斑。我市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文化深厚,民间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旅游业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只要敢于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以发展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扶持发展乡村游,使文化遗存成为旅游景点,我们就一定能打开旅游发展的新局面,迎来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春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