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1 00:00:00 作者:杨慧梅 谢德宝 袁慧/文 图 来源:今日高邮
踩高跷,一直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我市不少乡镇都曾有过高跷队伍,并十分受群众欢迎。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庙会的没落及表演机会不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项具有群众性的技艺渐渐的没落,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失传。今年的扬州“4.18”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中,装扮成古代传说中“八仙”形象的临泽高跷,吸引了众多中外来宾的摄影镜头。是什么原因使临泽高跷重新登上舞台呢?这不禁吸引人去一探究竟。
在临泽镇高大、略显陈旧的庙堂内,记者见到了参加扬州“4.18”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的一帮高跷队员,他们当中最大的66岁,最小的也有44岁,平均年龄超过50岁。除了最“年轻”的刘庭国是去年刚加入的外,其余的都是玩高跷的老手。
据了解,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临泽高跷属于中跷类。在以前,临泽的高跷高度都离不了个“8”,但由于现在所用的高跷都是80年代制作的,木制底部都略有破损,重新成立的高跷队就将它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高度截成以“5”结尾,所以现在临泽的高跷大多为1.55米、1.65米不等。旧时高跷踩得漂亮,出跷时也有讲究,那就是在前一天用香、猪头、猪尾、鲢鱼等祭跷,以企求出跷当日能顺顺利利。祭跷时要将跷一字排开,同时妇女不能进入大殿,祭祀结束后更是不能动手去摸高跷。高跷队里年龄最大的孙宜敏老人告诉记者,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什么原因不知道,但他们还是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让记者更详细地了解临泽高跷的发展,队员们特地还请来了镇上80多岁的吴姓老人。老人告诉记者,临泽的高跷少说也有100年的历史了,因为自他记事起,就开始坐在父辈的肩膀上看高跷表演了。那时候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二、七月半等传统节日,便是各个村的表演队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开始游行的时候了。满街的人们簇拥着技艺高超的高跷手们,有何仙姑、张果老……还耍狮子,锣鼓喧天,高跷欢舞,那场景实在是热闹非凡。说到那时高跷的辉煌,在场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纷纷点头。就连文化站的姜站长也说起自己听父辈讲述的有关当地一个诨名“秋三辣子”的高跷艺人踩累了坐在居民屋脊上休息的趣事。
问起沉寂了几十年后,缘何又将高跷拉上群众业余生活的舞台,一直坐在一边的临泽庙会的管事王国良开了口。王国良说临泽的庙会同高跷一样,已经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好多年。前几年,由一帮已退休或空闲时间较多的老年人牵头,成立了庙会,而他自己则被推选做了理事。王国良着手管理庙会后,就一直寻思着将曾经在庙会上辉煌过的踩高跷、舞狮子等活动重新开展起来,一来重现当年庙会的盛世,二来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他们祖辈父辈们的技艺。于是,便找老一辈的高跷表演者商量,想不到大家是一拍即合。再加上镇党委、政府及镇文化站的大力支持,在经过初期的排演后便在2007年的正月十五正式与镇上的群众见面了。
高跷队与群众见面的第一天,不仅赚足着了眼球,也为走进扬州“4.18”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的会场埋下了伏笔。因为在高跷表演开始的前几天,王国良就与搭档们想到,这么好的节目只有自家人看太可惜了,便给扬州电视台打去了电话,没想到当即就有记者前来采访。后来,当我市有关部门要求为烟花三月选送节目的时候,文化站的负责人就把高跷报了上去。
孙宜敏表示,高跷队员的年纪都挺大了,现在就愁后继无人,想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就得培育新人。踩高跷好看踩好高跷难,高跷是一项平衡要求很高的运动,对于踩高跷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耐力要求较高。孙宜敏说,高跷入门并不难,想学的人只要10分钟就可以在高跷上站立。但由于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供表演者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所以真正坚持到最后,可以长时间参加表演的并不多,所以培养一个好的高跷表演者不容易。为此,镇里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积极挑选对踩高跷感兴趣的年轻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