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了我一种向上的力量
2007-05-17 00:00:00 作者:苏北 来源:今日高邮
苏北,安徽天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被评论界赞为颇具“汪曾祺的味道”
对高邮不陌生,我与汪老是喝的同一个“湖”里的水长大的。
我是“汪迷一痴”,没有汪曾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是一点基础也没有的,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纯粹是因为看了汪老的作品。大约在1984年,我在《文汇报》上读到汪曾祺先生1946年发表在“笔会”上的一组佚文,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文学给人的是一种享受,可以催人奋进。通过最初接触汪老的作品,我开始迷上了汪老的文字。后来,汪老的《晚饭花》、《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两本作品集伴我度过了有点青涩、有点迷惘的青年时期,使我这样一个曾经的顽童少年对未来有了些梦想。
1989年第一次看到汪老的文章到后来的交往,是汪先生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使我走进去看到了许多心仪的人物,包括归有光、沈从文等等。
这20年来我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汪先生。我拥有60多本汪先生的著作,几乎所有版本的我都有。我能写一点东西,纯粹是汪先生阳光的照耀。汪曾祺是个“通道”,通过他让我看到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有时是无以言说的东西。
汪先生说过:“一个真正能欣赏齐白石和柴可夫斯基的青年,不大会成为一个打砸抢分子。”而读汪老的作品久了,我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通过我的事例可以看到文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这些年来,我沉浸在汪先生的文字里,乐此不疲。这使我体会到,一个人对一件事物入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种快乐是不可与人道的。1988年,我一个人捧着《晚饭花》,身上只有50块钱,只身跑了里下河地区的7个县市;去年国庆节,我为了追寻汪老的影子,再次来到高邮,在文游台、东大街和汪先生纪念馆转了两天;5月,我又特地去西郊汪先生的墓看了看。我们家人笑我:你真是一个呆子!我已沉浸在汪先生迷漫而精灵的文学世界里。” 张晓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