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中国文坛最后一位文人作家

2007-05-17 00:00:00    作者:张守仁    来源:今日高邮

张守仁,《十月》期刊副主编,编审,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我四十多年编辑生涯中,面对几位大家的稿子,只有欣赏的份儿。他们的文本严谨得不能动一个字,比如邓拓、孙犁、汪曾祺。汪老生长的环境不离水,他的语言也水一样干净、清澈、流畅。汪老的语言像水,切割不开。发汪老的稿子是我最幸福的事。汪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作品来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提升。我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自然、朴素,而汪老正是这种作家。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十分有幸跟汪老有过多次接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生活中的汪老十分注意观察老百姓的生活,学习生活中老百姓生动的语言,再把这些丰富的民族语言、词汇进行提炼,形成了一种美的、纯洁的语汇。
汪老是位时时怀着一颗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的有心人。有一次笔会,我与汪老一起走过一条街道,汪老指着路边的一家服装店的店名对我说道:“‘依依相缝’这个店名起得好啊,衣服就是要合身,依依正有依附、贴身的含义,而相缝与相逢同音,这店名起绝了。”后来,当我们路过一家具店时,汪老又对店门口戗着“本店修理旧棕床、出售新椅子”的牌子赞不绝口,汪老说道,这告示好,言简意赅,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把小店的经营情况写明了,加“新、旧”两字又带有了文学的语言,好好。
我比较喜欢写散文,当年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时汪老对我说的话,我仍记忆犹新。汪先生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不要像小姑娘的感情那么泛滥。老头写情书,总归不自然。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空空洞涧,留不下什么印象。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要平易自然;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便话、写家信那样,切忌拿腔、拿调。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像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但那是另一种浓丽的花,我写不出来。
有一年我在《十月》上给汪老签发过一个短篇小说《露水》,只有三千多字。写的是从高邮到扬州往返行驶的运河轮船上,两个艺人做露水夫妻卖艺的底层生活。汪先生对小曲、唱词、胡琴、通俗节目、苏北一带平民百姓的习俗相当熟悉。语言干净得像用水洗过似的,读了以后,如含橄榄,余味悠长。
汪先生对于食文化有研究、有实践、有理论、有创造,是个真正的美食家。如果说他老师沈从文解放后是衣文化、服饰文化的权威,那么汪曾祺无疑是一流的饮食文化专家。
在我看来,汪曾祺除了大学时代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现代派文学有过某种短暂的心仪之外,他一生主要受到了儒、释、道三家的影响。他自己在一首四言诗里就说过:“有何思想?实近儒家。”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你从他的许多小说中可以感受得到。他对佛学颇有研究,我就亲耳听过他和何洁即圆各居士探讨佛、禅方面的学问。
所以我称汪先生这种才子型的文人作家, 为中国文坛的最后一位文人作家。 张晓晖整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