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不多,但相知较深
2007-05-17 00:00:00 作者:邵燕祥 来源:今日高邮
邵燕祥,著名诗人,原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诗刊》副主编
“汪老啊!我跟他“亲密接触”不多,交往也不过密,但我们到外地时却大多同吃、同住,再加上生活中很多相同的经历,也让我自觉与汪老相知较深。很多时候很多话语我们不用付诸纸上,便可心知肚明。”
“跟汪老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好!一是他喜欢聊天,我们跟他聊天长学问,可以得到很多过去书本有而我们没有读过的,或是书本上没有、社会生活当中的各种事情。这次来的一位朋友张守仁,就跟我讲他非常后悔,当初跟汪老聊天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用高科技工具记录下来。回去后虽然做了记录,但多少还是有遗漏的,汪老有很多睿智的言语就那么遗留在岁月的旅程中。二是汪老喜欢写字、画画。我们出去参加一些笔会,有人让我们留下墨宝时,有汪老跟我们一起,我们就不烦了,因为有他一个在就够了。”
汪老最得意的时候就是不但有茶水、笔墨纸砚侍候,还有酒。他留字时最经典的动作是一手拿笔,一手持酒杯,写一个字后蘸蘸,然后抿一口酒再写。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用古人的诗词,他给别人留字时总是根据所求之人的特征即兴创作的,非常具有针对性。而且他对于自己的字画一点也不吝啬,甚至一些宾馆的小服务员跟他要,没时间写的,汪老会回北京写好后寄给求字人。这应该是汪老受那么多人喜欢的原因之一。一个人的魅力不在于有人说他眼睛怎么怎么亮,他的魅力在于淡泊宁静、平易近人、蕴藉厚重的文化气质。汪老是个好人,是一个总想着别人的人,更是一个从来不伤害别人的人。
汪老去世的时候,我都来不及有什么感想,就有很多媒体打电话来采访。其实汪老去世前半个多月,我们还在一起参加活动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他身体不太好,但没想到他会去得那么快。我还记得当天上午广州的《羊城晚报》打电话问我的感想,我当时说,很多人在他面前,常常觉得自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
汪老不仅是张名片,意义也远远超过提高高邮的知名度这么简单。打造文化高邮是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而这次纪念汪老的系列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至少让所有人知道,高邮这里有个汪曾祺。汪曾祺是独特的,像他这样的作家,是文化传统和时代潮流适逢其时地推出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培养”和“造就”得出来的。过去没有汪曾祺,以后也不会有汪曾祺。
如果有可能,可以适当增加本地中小学图书馆里汪老的书籍,仅仅靠书本上所选学的文章,还远远不能推广汪老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 袁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