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一场文学的盛宴

2007-05-17 00:00:00    作者:高洪波    来源:今日高邮

高洪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副主席

当年五卷本《汪曾祺文集》出版以后,我读了非常高兴。汪曾祺那些散文,他对家乡的眷念,他与沈从文先生之间师生的感情,让我感悟特别深,后来我还专门写了篇阅读随笔《读汪所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所以,我觉得一个作家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甚至当时我还有个想法,假如说高邮是张邮票大小的地方,那汪老就是个放大镜。他用他的文字、用他的文笔,用他整个人的生命体验,化作一个放大镜,让整个中国人看到了高邮。这是汪老特别了不起的地方。
我个人接触所感悟到的汪老则是,我们都喜欢跟他呆在一起,也特别愿意听他聊天。汪老喝了酒后眼睛亮亮的,听他讲对文学语言的感觉,我们受益非浅。比如马在吃草料的时候,特别严肃地咀嚼等等。语言在汪老的笔下,确实就像一个木雕、牙雕在能工、大师的手下,出来后就是大家的作品,就是感觉不一样。汪老讲到写作要贴近人物去写,贴近到什么程度?后来我在写《读汪所记》中曾写到他落泪的细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大淖记事》中巧云给被打伤的小锡匠十一子喝点尿碱的水,调好后巧云自己喝了一口,然后给十一子疗伤。汪老说他写到这里自己落泪,谈及此,一时围坐在一起的很多人都感伤起来。汪老见后感叹,他们是一群多么美好的人啊!他讲到美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一个老人家能跟我们这批文化人特别能形成共识,他那种贴近人心、贴近真性情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愿意跟他呆在一起。
 汪老去世的时候我正在湘西沈从文的故乡参加活动,回到北京后知道汪老去世,特别着急。最后给汪老送行的时候,大家发现他的灵堂放的不是哀乐,而是《天鹅》。在把鲜花送到他身上的时候,大家都落泪了。后来我就写了《赤子之心》,我写了我那种心态,写了那种与汪老告别的割心裂肺的感觉,之后我就再也不写这种悼念文章。因为,精神上非常近的人走了,心里像刀子在刺一样,没办法承受这种感觉。
一个作家去世十年,还被大家怀念,还被大家认可,还能让大家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有一系列的活动,能恩泽后人,这是很了不起的。很多大家在才华老去后,也慢慢被大家遗忘。在邗江中学的见面会上,一个小男孩提问:“我们已经见过三批作家了,可我们就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都叫著名作家?”当时我的回答是,著名的作家不是你一写就是著名的作家,他是历史和人民、时代所认可的。真的,现在才刚过去十年,如果我们把岁月的眼光放到二十年,半个世纪后再来看汪老,他的为人、他的魅力依然是那么深厚。1988年我曾和叶兆言一起搞了个笔会,叶兆言就说,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个文人就是汪老。
高邮作为一个县级市来承办纪念汪老的全国性活动十分难得,特别是已经举办三届更是了不起。汪老有恩于高邮,高邮也对得起汪老。我个人觉得,这次活动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感谢高邮这次安排,把我们请到这里来,让我们有这个机会来这里进行一次文学的朝圣。我要把这次活动的精神带回去,带给那些同样追寻汪老的朋友们。   袁慧 整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