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与高效农业
2007-05-22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早就从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诗文以及野史中得知“洛阳牡丹甲天下”。
司马光有诗云:“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欧阳修还写了一篇《洛阳牡丹记》,文章记述牡丹所产之地甚多,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真正领略洛阳牡丹之丰姿与壮观却是今年4月初(农历二月底)去洛阳参加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组织的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
虽还不到牡丹花盛开的季节,但一进洛阳城,无论绿化隔离带里,还是街心花园中,朵朵绽开的牡丹扑面而来,幻化成浓浓的春色春意。每家宾馆甚至小吃店里更是摆放着品种各异的鲜牡丹和干花牡丹,让你由衷地感到洛阳出牡丹、牡丹在洛阳。
主人说,这些还是小儿科,等明天请你们到国家级洛阳牡丹园看看,那才能真正反映“国色天香乃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
果然,进入洛阳牡丹园的大门,我们就怔住了。门票之昂贵,门楼之气派,游人之众多,迎宾花圃之别致,真使我们大开眼界。
去得园内,更让人吃惊,那哪是一个园,而是一个很大的区域,用花的海洋形容绝不为过。园内绿叶繁茂,姹紫嫣红,花香四溢,游人如织。
导游介绍,这座国家级牡丹园,始建于1985年,总投资累计数亿元,占地面积700亩,培育出近千个品种,每年接待游人数十万人,出口种苗四十万株,出售鲜花难以计数,已经是一座集新品种培育、苗木栽培、鲜花销售、生态观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洛阳还有一座具有同样功能的牡丹园,那就是位于洛水北岸、白马寺之侧的神州牡丹园,占地亦是700亩,与白马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导游还说,洛阳已掌握了牡丹四季开花以及错时上市的技术,无论您何时来洛阳,都能目睹牡丹的绰约丰态。春节前,洛阳人给朋友送礼,不送金银,不送吃喝,送的就是一两朵雪地里鲜艳的牡丹花,送者花销不大,收者心旷神怡。
洛阳牡丹已经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洛阳的主导产业。国家、集体和农民从中得到的收益相当可观,仅门票收入一项,国家级洛阳牡丹园一处就是数千万元,其效益之高,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牡丹无论多么高贵,它出于乡野,生于泥土,怎么也摆脱不了与农业的干系,仍然属于一产的范畴。同行者因此很自然地从洛阳牡丹想到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的新命题。如何实现农业高效化,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我们从洛阳牡丹得到了启发。
高效农业必须是特色农业。什么是特色?“人无我有”是特色,独一无二还不是特色吗?过去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说它们是宝,就因为这些东西只有东北有,其他地方没有。当然现在可以人工培育,但其功效还是不能与“天然去雕饰”的好。洛阳牡丹的特色在哪里,特色在于品种繁多,有的品种名贵稀少,比如黑牡丹。独一无二就有市场,就能避免恶意竞争而产生高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追求独一无二是不太可能的,那么,“人有我优”也是特色,别人虽然有,但我的比别人的品质更好,作用更大,两相比较,消费者自然是选择我的,而不会选择别人的,市场有了,效益也高了。天下鸭蛋多的是,为什么高邮麻鸭所产的蛋,不仅好销,而且价格较高,不就是因为高邮鸭蛋具有其他鸭蛋所没有的“鲜细嫩,红沙油”吗。反观我市的种植业,常规品种多,而特色品种少,因而难以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高的效益。
高效农业必须是规模农业。我市的罗氏沼虾为什么市场稳定、效益较高,而且能够左右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规模养殖。我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总量的五分之三以上,占全国养殖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全国惟一制定罗氏沼虾养殖标准的区域。古人所说的“客大欺行”,其意指的就是规模取胜。盆景农业表面上看也能取得较高的效益,但其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极小,而且从成本控制论来看,盆景农业所需成本往往高于规模农业,从反面说明“千个馒头一笼汤”的道理。同时,小块种植,小范围养殖,不利于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硬质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利于机械化、电气化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靠人工种养,效率不高,成本加大,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高效农业,不是看一家一户的效益如何,也不是看一块田、一个塘口的效益多高,而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农民能不能从中得到较高回报。我市已经涌现出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种养业,培育出一批特色品种,比如甘垛的柏林庄园、汤庄的海陵溪甲鱼、高邮湖的大闸蟹、司徒的南美白对虾,但总体看来,规模还是偏小,难以获得强烈的市场反响,更不可能争得市场的话语权。早在宋代洛阳牡丹已经是“红绿荫中十万家”,千年以后的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不言自明。
高效农业必须是创新农业。还是先说说洛阳牡丹,洛阳牡丹是一个传统品种,何以千年不衰,尤以今日为盛?根本上还是得力于科技创新。洛阳人不仅开发了近百个名贵新品种,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使牡丹春夏秋冬次第开放。牡丹本于四月中旬开花,花期半个月左右。可是,别处的牡丹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开花,洛阳牡丹有什么优势呢。但当到了落叶纷飞的秋天和冰天雪地的冬天,别处的牡丹都凋谢了、枯萎了,而洛阳牡丹开得正欢,那不就“物以稀为贵”了吗?市场的空间也在错位中拓展了。再说说高邮麻鸭,熟悉高邮麻鸭的人,没有不说好的,蛋肉毛都是上乘,而且还擅产双黄。但农民先前以散养为主,他们不愿意大规模地饲养,究其原因,高邮麻鸭与其他鸭种比,鸭体大,耗食多,产蛋少,得不偿失。近年来,高邮鸭集团同样运用科技创新,在青壳率、产蛋率、双黄率“三率”上取得了突破,农民养殖的热情高涨,现在每年饲养量早已突破500万只。西方人说,“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强调的就是科技创新。新,无非是指新理念、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新技术等等,离开了这许多新,就不可能产生新成果,高效益。
高效农业必须是产业化农业。前面所说的几个问题,似乎仅仅停留在狭义农业的层面,其实,高效农业不可能在狭义农业的范围内实现,必须是广义的农业,是大农业,是产业化农业。洛阳牡丹的效益不是仅仅来自于出售种苗与鲜花,更主要的是来自牡丹花药用价值的研究与开发、来自生态观光的收入,农、工、贸相互结合,使牡丹身价百倍。洛阳牡丹产业的发展很好地诠释了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就是二三产业与一产紧密结合,或者说用二三产改造和提升一产,形成产出优、加工好、销得快的链式格局。一个特色产品也许由于特色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仅仅出售原始或原料型产品,其效益不可能高到哪去,而且不可能长久,久而久之会被竞相效尤者挤得“针尖上削铁”。一旦加工介入,产品价格会随加工的不断深入而不断飙升。一只北京光鸭可能也就二十来元,但加工成北京板鸭,就是几十甚至百十元;一枚高邮鸭蛋值不了几个钱,但加工成松花蛋增值一次,再加工成松花蛋粥又增值一次,这些还算不上精深加工,如果把蛋白与蛋黄分离开来,进行精深加工,其增值的空间会更大。我们现在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在搞加工,不仅企业母体瘦弱,而且仍然是初级加工,产品仍然处产业链的低端,所以,增值不很突出。前些年,不少人提出,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实际上潜台词就是农业产业化,当然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我以为,仅仅有理念还不够,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措施发展农业,要走工厂化生产、科技化开发、市场化营销之路,要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走上高效化之路,农业持续增效,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成为现实。
洛阳人把一朵花做成市花、国花,做成富民强市的产业,成为高效农业的样板,令人赞叹,也给人以信心。好在,高效农业已在我市破题,近远期规划已经制定,并将付诸实施。我相信,不远的将来,高邮一只鸭,一只鹅,一尾虾,也一定能够成为拉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