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感谢家乡政府和人民

2007-05-24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 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汪老的三个子女

“这次家乡政府和人民在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日子,给父亲举办如此隆重的纪念活动,让我们全家人十分感动。家乡人对父亲真挚、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家乡人民对父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推崇。我们也将竭尽所能,为家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16日晚,在润扬假日酒店,汪曾祺的长子汪朗一见到记者,就情不自禁地表达了自己这次来邮的感受。
这次是汪曾祺的三个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第一次一起回到故乡高邮。“大家所熟悉的父亲作品大都是80年代后,父亲以家乡的人和事为题材写的,而家乡的一草一木,多年来一直深深地留在父亲的记忆里,而且都是些最美的东西。”汪明告诉记者,“我这是第一次回家乡,没回家乡前对父亲写的这些人物、风情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这次看到家乡人这么热情的接待,看到家乡的水,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们激动的心情。”
汪朗再次补充道:“1981年暑假,第一次回家乡,跟随父亲走访了一些地方,听他讲述当年的情景,第一次对高邮有了直接的感受,特别是父亲笔下那种沿袭至今的生活习惯,感受到了家乡古朴的风土人情。”
“父亲在世的时候,特别反感别人谈论苏北高邮是个穷地方。所以他总是把家乡一些美好的东西写下来,让人对高邮产生一种神往。”汪朝谈起父亲对家乡的热爱。
“这次我是第三次来家乡。上次是2000年,家乡为父亲建了文学馆。三次来最大的感受是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基本认不出来了。如果父亲看到家乡现在建设得这么好,他一定会高兴的。这次家乡为父亲举办如此隆重的纪念活动,我真是意想不到。没想到父亲过世十年了,家乡政府和人民仍是如此热心,举办得这么隆重,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汪朗虽然回故乡的时间不多,但是感受颇深。 
“父亲作品的特色就是在任何的艰难困境中,都有美好的东西,这是他作品的基调。”汪明又谈起来,“我们都是父亲作品的第一阅读者,父亲特别随和,他希望与子女平等相处,希望子女指出他作品的不足。记得有一次他的作品《寂寞和温暖》写的是一个右派下放劳动时的感受,结局却是一些非常美好的东西,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些出入,我们要他修改6次,结果还是原样。最后我们也知道,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什么时候总是感到人世间美好一面,写出人世间的温暖。当然,这里面有他自己的影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