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30 00:00:00 作者:袁慧 来源:今日高邮
1995年之前,临泽镇董潭村是全镇计划生育困难村,1999年之后,这里成为全镇计生工作“三有、四无、五好”合格示范村;1999年之前,董潭村是一个负债近百万元的贫穷村,2002年之后,这里成为高邮市多种经营十强村、扬州市“生态示范村”……很多人都说,这些喜人的变化都得益于当时的支部书记仲兆凤,是她将董潭村带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走上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最初有关仲兆凤的事迹都是从认识她的人口中听来的,所有人都说她不简单。她1999年当选为高邮市第11届人大代表,2002年当选为扬州市第5届人大代表,2001年和2002年先后获高邮市和扬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董潭村村大、育龄妇女多,以前该村的计生工作是全镇的“老大难”。1995年仲兆凤临危受命,担任村妇女主任。为尽快扭转局面,仲兆凤迅速在全镇率先建立了计生信息员网络,落实18名信息员,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平时无论是对流动人员的管理,还是在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宣传等方面,她都与信息员一起,主动到计划外生育的人员家中,反复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孕妇引产为止……那时候仲兆凤学习了许多计生方面的宣传资料,而且将这些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向村民宣讲。她把嘴皮子磨破了,笑脸都不知道“卖”了多少回。仲兆凤认为,既然接下了这份担子,就要坚持挑到终点,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搞上去。
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董潭村的计生工作很快步入了全镇的先进行列,结婚领证率、生育领卡率都达100%,仲兆凤因此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后来仲兆凤当选为董潭村党支部书记,她推出许多发展生产、引民致富的举措并取得显著成绩,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1999年,仲兆凤接任支部书记时的董潭村负债累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仲兆凤犯了难,群众也对她一个女流之辈能否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充满了疑问。为了当好这只“领头雁”,仲兆凤将孩子和家里的事全丢给了丈夫,自己则整天忙着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盘点村里的资产。在充分了解村里的情况后,仲兆凤决定结合镇里提出的“一千亩果园、两千亩荷藕、三千亩鱼塘、四千亩粮田”的模式,从村里的实际出发,着力调整种养结构,完善水面承包、鱼塘养殖各项合同和制度,使村民脱离一家几口都靠土地生活的日子。
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仲兆凤就遇到了阻挠。她提出将大部分田拿出来给大户种植,让其他村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出去打工,这一主张在村民中间顿时炸开了锅。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村民都觉得她疯了,很多人当场就表示坚决不同意,有些人不仅不理解,甚至称她为“女皇帝”。大家都认为这个举措无法推行,仲兆凤偏不信这个邪,她一家一户地去走访、去讲解,最终将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落实下去了。三年后,“一二三四”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村里的各业产值不断增加,董潭村的财务有了赢余,群众生活、村容村貌、全村工作都有大的改善。
2002年,董潭村除了那些承包大户外,分到每位村民手里的只有半亩地,多出大量空闲时间的村民最初愿意出去打工挣钱的并不多,大家都认为村里收了地,村里每年给大家交各类税收,自己够过日子就行了。可当外出打工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时,那些悠闲在家的青壮年开始不甘寂寞,也纷纷出去打工。在外闯荡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还将家里的妻子、亲友也一并带了出去。原来靠种田养家的董潭村人,一年一家纯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现在平均每户的纯收入超过2万元。
说到此,仲兆凤告诉记者,那三年的改革下来,自己足足比以前瘦了10多斤。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后,仲兆凤开始忙着给村里修桥铺路设网,进一步优化董潭村的环境。她在任的时候,一共为村里修建了15座桥梁,铺设了灰色路面和立砖路面5000多米,还为村里通上了程控电话、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同时,仲兆凤还将一块荒地改建成占地10亩的标准化公益性公墓园。这些富民利民的举措使仲兆凤获得村民的信赖和支持。有一次仲兆凤带领群众修路时,一位老大爷冲上前紧紧抓住了她的手,她一惊,以为村里欠着老大爷的钱呢,谁知道老大爷对她说的却是“谢谢”。
身为董潭村支部书记的仲兆凤还考虑到周边村的共同发展。她看到东南、小葛、川东等村产业布局形成后,养殖和种植大户多了起来,但供电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仍然没有跟上,身为市、镇两级人大代表的仲兆凤又忙着和其他代表一起进言献策,为这里的村民谋求利益。现在开土动工的甘临路(开通后将直通高邮和兴化)就是她和其他代表不断进言献策促成的。
如今,仲兆凤已经离开了她工作了10多年的董潭村,成为镇信访办的主任。但她那对人热忱、认真办事的态度,讲实在话、做实在事的信念使她在新的岗位上上任不久,便取得有目共睹的好成绩。仲兆凤说,只要真心为老百姓讲话、为他们办实事,老百姓终究会认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