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007-06-01 00:00:00    作者:张晓晖文 袁慧图    来源:今日高邮

 ――访《你好  汪曾祺》主编张秋红、段春娟

把这一重要纪念活动办成文学艺术作品及人文精神的展示会、办成高邮市文化艺术建设新成果的检阅会、办成文艺界朋友的交流会。
――市委书记陈扬对纪念汪曾祺逝世十周年活动的批示

十年过去了,好像汪曾祺并没有离开,许许多多热爱他、喜欢他的人依然生活在他的世界中,以自己的方式与他交流着,就像经常相遇的老朋友,见了面打声招呼:你好,汪曾祺!那么亲切,那么自然。的确,汪曾祺并没有走,他在他的作品中长存,和与其相遇的的人倾心交谈,诉说着生活之美、人性之美。
 ――《你好  汪曾祺》一书封面语

2007年5月16日,出生于我市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为纪念汪老的为人为文,打造我市的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高邮,我市开展了汪曾祺追思会、第三届汪曾祺文学奖颁奖晚会、汪曾祺执笔改编的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系列纪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其中,由市委宣传部与山东画报社积极合作,在纪念日当天首发的《你好,汪曾祺》一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近日,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主编张秋红、段春娟,听她们介绍了编辑该书的宗旨和过程。

张秋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高邮籍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在新时期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写的是家乡的人和事;《我的家乡》、《故乡的食物》是介绍家乡的文字精品,也正是这些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汪曾祺先生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被人们盛赞为新时期文坛的一只“报春燕子”、一枝芳香四溢的“奇花”!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讲述了生活中的纯真美和诗意美,引导我们善于发现普通人健康的人性,鼓励我们积极向上,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从1939年离开家乡,汪曾祺先生一直心系家乡,他的许多作品把故乡的老百姓作为主人公,通过对平凡的劳动和对民俗的描写引导读者发现大千世界万物之美,获得“人间送小温”的愉悦和重温世界的美感。汪曾祺先生的笔端永远流淌着爱意涓涓的似水乡情,他说过:“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所以,读懂汪老,就能读懂高邮。
在文艺界朋友心中汪曾祺先生是位“可爱的老头”,而在我们高邮人的心目中,汪曾祺是一个地区文化繁荣的标志。这个标志展现出高邮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汪曾祺是高邮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汪曾祺是弘扬传统的一把标尺,汪曾祺是高邮立德为民的一面旗帜。
此次在纪念汪老逝世十周年之际,作为举办纪念汪老的系列活动之一,这次我代表家乡政府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了这本《你好  汪曾祺》一书。该书收集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作家、名家回忆、感悟、解读、评说汪老的文章。应该说,该 书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高邮的青少年了解、学习汪老的为人为文,弘扬汪老一直倡导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精神,努力从事学习、写作和各项工作,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平常处世的心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真正让汪老的“传薪光潜德,瞩望在后生”的嘱托成为现实。
新世纪新的形势下如何打造“文化高邮”,这是高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你好  汪曾祺》一书中收集的众多重量级作家撰写的“回忆汪老”的文章,就是一部极好的宣传推介文化高邮的作品。编辑出版这本书,也是我们高邮人民以文学大师为榜样,深入学习汪老的人文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高邮、和谐高邮所做的一件具体的有意义的事。


段春娟(左)、张秋红(中)和山东画报社副总编
傅光中出席《你好,汪曾祺》新书首发式

段春娟 (原山东画报社编辑,现山东经济学院报社编辑):
喜爱汪曾祺先生已经很久了,最初的迷恋还是大学时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从《受戒》到《晚饭花集》再到《晚翠文谈》,汪曾祺先生让我领略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从容与自在,更让我体会到了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至美至纯。汪老笔下无论谈天、谈地、谈人、谈事……都特别感染人,而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更是令人神往。
毕业后,我从事编辑工作,前后编辑了《汪曾祺文与画》、《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汪曾祺说戏》、《人间草木――汪曾祺谈草木虫鱼散文41篇》4本有关汪曾祺先生作品的书,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精神世界。每一次编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感受,而这一次与汪曾祺先生家乡合作编的这本《你好  汪曾祺》是感受最深的一次。
2007年5月16日是汪曾祺去世十周年的日子。以前曾试着问汪先生的女儿汪朝女士,是否有一些纪念活动,也曾想要是能把当年很多人写汪曾祺的文章汇集成一本书,该是一份很好的纪念。但也深知十年暌隔,好多文章都落入历史的烟幕,甚至有的作者也已离开人世。世事茫茫,到哪去寻找这些当年的文章呢?犹如大海捞针啊。于是想法也就是想法而已,并没有付之于行动,确切地说是无从下手。
世事难料。仿佛注定一般,忽有一天,铁杆汪迷苏北与我通了电话,之后将他写的《一“汪”情深 ―― 一个人的汪曾祺纪念》给我看。这位汪曾祺的追随者已不是普通的“粉丝”,而是一个执著痴迷、述著颇丰的研究者,他又送了我一本由高邮市文联和高邮市旅游局联合编写的《风流秦邮》,该书必有多篇感悟汪曾祺的文章!这提醒了我,汪曾祺文学馆肯定有很多资料,急忙电话联系。该书副主编陈其昌先生盛情相邀,遂有我心仪已久的汪曾祺故乡行。
令人感慨的是,汪先生用他的笔抒写着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家乡人也对他报以厚爱。听说我为编书查资料而来,都说为汪曾祺做事,要支持的。在南京陆建华先生(《汪曾祺传》的作者,汪曾祺研究会会长)家,陆先生嫌客厅光线不足,把十几本资料全搬到阳台上让我翻阅,并将看好的复印下来。陈其昌先生也将手头的图片、文字资料复制下来一并给我。为了赶时间,安徽的陈立新先生也将他“多年的经营”用特快专递寄给我;还有汪朝女士,也将她收藏的资料寄来……
最令人感动的是,汪先生家乡的宣传部主要领导不仅多次打来电话、提供一切便利,还不远千里赶到山东画报出版社,主动与我们对接、交流、商讨具体的事项,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通过与张秋红部长商讨,《你好  汪曾祺》 从最初的近100篇稿件中到确定用44篇,从初定名《你好  汪曾祺先生 》到最后定名《你好  汪曾祺》,从书页配图汪先生与这些名人的合影到最后用齐白石的国画……最终,有了这本更符合汪先生平民化思想的 《你好  汪曾祺》――亲切、贴切、自然、雅致的怀念汪先生的文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