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3 00:00:00 作者:袁慧/文 图 来源:今日高邮
“你家修的沼气池用了多长时间?”
“两年了,好用得很呐!”
“你们都用沼气来干什么?”
“我们家一天三顿的煮饭、烧水、炒菜全都靠沼气,方便又节约!”
“节约?”
“是啊!一户人家修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饲养3头生猪就可以提供足够的沼气发酵原料,而且生猪的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呢。”
……
这是记者日前在马棚镇大东村与村民黄锡松的一番对话。近年来,我市将沼气建设与生态家园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相结合,在资源有效利用、生态型、设施型、环保型为特点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创新思路,以“每户一片林、一园菜、一栏畜、一个沼气池、一个卫生厕所”为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用能、农业优质肥料、生态保护、村庄环境卫生,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沼气让村民日子好过了
提起农村的厨房,多数人印象是烟熏火燎、柴草成堆。可如今在我市很多农家,厨房都一改过去的容颜,贴了瓷砖的灶面,配套的沼气灶和亮锃锃的炊具,干净整洁得像城里人的厨房一样――这是当地实施沼气工程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如果不是建沼气池,哪有这样的新生活。”黄锡松对沼气带来的新生活赞不绝口。他说,“以前一家七口上班的上班,种地的种地,一日三餐都是老母亲一人在家忙活。家里每天弄得烟熏火燎,人锅前灶后地忙上忙下不说,一遇到阴雨天,柴草潮湿,半天都做不好饭。现在好了,有了沼气,烧饭、做菜用不了10多分钟就好,而且不用烧柴草后,厨房里也变得宽敞干净多了。”
在黄锡松院落外的小河边,记者看到了他家沼气的出产地,一个8个立方米左右密封的圆形沼气池上建着整洁的猪圈,三头肥头大耳的生猪正惬意地躺在圈舍里,旁边是贴了瓷砖且很干净的厕所。当记者问黄锡松一天冲厕所和猪圈要用多少水时,他笑了起来,原来厕所和猪圈在修建时,施工人员就留下专门取沼液的管道,冲洗沼气池的水用的就是池子里发酵生成的沼液。
据了解,近年在实施沼气建设时,我市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厨等,农民得到政府的支持,没有花较多的钱,就改善了环境。去年,马棚镇大东村就是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铺设管道统一供气,使村里120多户村民用上了沼气炉,沼气煲。同时,马棚镇还筹措资金,购置3辆沼液运输车,以解决村民家中沼气池原料输灌和更换等问题。
沼气使农民节支增收
上世纪 80年代初,我市曾建设过一批沼气池,但由于工艺、技术及沼气池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未能坚持下去。以至后来提起沼气,有些农户总带着怀疑的眼神。市农林局能源站一位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打开沼气池建设的新局面,市农林局能源站专门引进了钢模建池技术和玻璃钢成品沼气池,以保证建池质量。同时,专门在马棚镇成立了农村沼气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技术人员的培训,施工队伍的组建,沼气池的规范安装、维修服务等。如今,农户建设沼气池的热情正越来越高。
在高邮镇渠南村邵家组,记者看到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从村民的屋前穿过,路边几十座在建的厕所和猪圈很是壮观。据高邮镇渠南村支部书记张建平介绍,这是渠南村在去年修建17座的基础上,又统一标准、统一施工新修建的30座沼气池,扬州市还将这里设为标准化沼气池示范点。村民屠国清今年6月初开始用上了沼气,他告诉记者:“按照农村的习惯,猪圈都砌在院落旁边,一到夏天苍蝇、蚊子特多,村里没提出“一池三改”计划时,我就想着将我家猪圈换个地方。后来村里提出建沼气池,我和家人一合计,虽然要交一笔钱,但政府也有补助,再远点看还是很划算的。现在,看看院落外面不仅干净、宽敞了许多,而且沼气还为家里节省了一笔不小的煤气费。”
张建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村人畜禽粪便等通过沼气池转化为清洁、环保的沼气能源,使农村用上自动点火的沼气气饭煲和沼气灶,一户4口之家一年可以节省800元左右的煤气费;沼气生成后残留的沼液用来清洁猪圈和厕所,可节约近百元的水费和人力;此外,沼气池内残留的渣滓是纯天然的绿色高效有机肥,可用于鱼虾等水产养殖,还可替代化肥。按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来计算,一年可以产400担左右的沼液和10个立方的沼渣,分别相当于400公斤化肥和3吨有机肥,粗略计算可节省2400元左右。在渠南村,沼气为农民节支增收户年均达3000元左右。
尽管已是农忙时节,但高邮镇邵家组建设沼气池的步伐没有停息。“我们将结合环境改造,在沼气池全面建成后,实施“五大工程”:美化工程,在扩大后的庭院前栽植观赏花木;亮化工程,进行道路两旁电线杆整合;绿化工程,在沼气池前后栽植意杨;无害化工程,在沼气池上面种植蔬菜。”镇农机站冯主任介绍说,“在未来3年里,我们还将沼气建设由邵家组向东扩展,做到建池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争取将渠南村逐步变成‘都市农村’。”图为黄锡松在使用沼气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