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新河――远去的水歌

2007-06-28 00:00:00    作者:韩粉琴/文 陆学智/摄    来源:今日高邮

――来自新河整治与开发工程的系列报道(上)

编者按:新河,处于北澄子河的上段,曾经是高邮最宽阔的城河,也是至今我市河址保存最完好的城河。去年10月,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筹集巨资对新河进行整治与开发,让新河彻底旧貌换新颜。这一工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即日起,《高邮信息》和“今日高邮网站”特推出“来自新河整治与开发工程的系列报道(上、中、下)”,让我们留存昨天的历史,讲述今天的奋斗,期待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河,北澄子河的上段,一条曾经盛满清泉、生机与活力的城河,上世纪80年代末渐渐没落了,充斥着脏、乱、差的气息。新河从人们记忆中的荣耀变成城市的“龙须沟”,沧桑变迁,水歌消逝。


新河的沧桑变迁

新河本没有这条河。
如果一定要追溯她的前世今生,还是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高邮老城河网络布局情况。
高邮自古号称水乡,正如南宋诗人杨万里所说“城中城外四通水”,城关内外、市井之间,河沟纵横,流水汤汤。据《高邮州志》记载及一些老人介绍,高邮城里河网主干是南北市河:南宋淳熙乙巳(1185年)郡守范嗣蠡于南北开二水门通市河。南北市河从南门外琵琶闸引大运河水由南水关入城,沿大街之西先后流经南仓桥、安定桥(今南市桥)、通济桥(今小桥)、高公桥、北仓桥、出北水关(今人民影剧院附近),注入护城河;与这条河垂直相交的有两条东西向的河,南市桥下的叫南濯衣河,小桥下的叫北濯衣河,也叫玉带河。高邮城外,城南从琵琶闸先引水向东,再向北顺着城墙直流入傅公桥下;城北,从通湖桥(今自来水厂引水口附近)引运河水向东,过养丰闸(今城北菜场附近),与北水关流出的市河会合,继续东流到傅公桥;经通湖桥东流的河水在景丰桥(今城北小学附近)向北分出一条岔河,迤逦向北流过承志桥,再折向东穿过石桥、三元桥,在城东注入城河。这种布局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没在什么太大的变化。
说到新河,我们还不能忘了一个人――傅椿,今天的新河中段沟通南北的要道的傅公桥便是以他命名。据《高邮州志》记载,傅椿,号毅斋,满州镶黄旗人,监生,清雍正9年(1731)至乾隆5年(1740)任高邮知州。傅椿学历不高,但颇有见识,他在兴工疏浚城濠时,利用挖出的土在东门外沿城河筑了一道长1100多丈的堤坝,挡住无拘无束的洪水,又在堤坝的北端建了一座桥,让南来北住的驿马由堤上绕城而过,不再入城惊扰市井。人民是真诚善良的,因为这一点“实绩”,傅椿赢得了高邮人民长久的纪念,虽然此桥历经修葺,但傅公桥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70年代之前,傅公桥只是一座窄小的木桥,呈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上,旧址约在今天的北海假日大酒店处。
综上所述,新河的前身至少流淌了800余年,它的上游水主要有两支,一是北水关河,另一是通湖桥河;新河的前身应是高邮城东的护城河,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在今天的粮食局、人民商城、向北拐至北海电影院等处流淌。
那支清灵灵的水歌深深印在高邮城的记忆里。


新河的繁荣往事

河水流至1971年,新河横空出世。
那是一个“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白天千军万马,晚上灯笼火把,扒掉了旧城墙,填平城濠,在废墟上建起了今日贯通东西的通湖路,在北侧开挖了50多米宽的新河。为了缅怀先人的功绩、传承傅椿为民造福的精神,市政府把废城河床上的傅公桥移到新河上。
当时高邮的主政者开挖新河的初衷是北澄子河与运河贯通、设船闸,充分发挥航运功能和水利功能。后运东船闸因种种原因选址南移,但新河作为水运中心却无可扼制地繁荣起来。两岸布下了许多需要大宗运输的单位:航运码头、石油机械厂、面粉厂、供销社、土产公司、种子公司、盐业公司……运东各乡镇的人们进城,以前只能把船停泊在大淖处,现在能直接划到新河里,在河面上交易、到城里逛逛。
今年60出头的我市退休干部钟慕华说,新河曾是40、50年代出生人的荣光,他们开挖了新河,他们参与了新河两岸的建设,他们亲眼目睹了新河带来的繁荣。
现在北海美食城工作的孙小玲女士说,新河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新河水很清,两岸人家在这里淘米洗衣,船上的人掬一捧河水就可以畅饮;新河是孩子们自由的天地,可以在河里游泳嬉戏,男孩子们会到停在河边的运甘蔗船、西红柿船、荸荠船上“偷”一点东西享受享受……
那时的新河,是激荡的交响乐,是如歌的行板。


新河走向末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河,那宽阔的水面有一天竟会干涸,淙淙水流有一天竟会停止歌唱。
19世纪80年代末期,新河竟渐渐变成一条“龙须沟”。原因真多:随着陆路运输的兴起,城市商业中心的南移东进,新河的航运功能逐步失去,商业气息逐渐消散;自来水厂尾水多年来一直流入该河段,致使河床淤积越来越严重,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也在走“下坡路”;造纸厂等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水环境严重恶化;市政建设滞后,两岸居民及停泊此处的近百条生活船乱扔垃圾、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新河更是雪上加霜;新河西端被各种垃圾填塞近百米,承志河入口被迫由明渠改为涵管,上游活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新河,如诗如画般的水歌消逝了。


新河的呼唤

城河,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的灵性。然而枯竭、脏乱的新河蜷缩在城市的中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区域环境,影响了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
改造新河成为新时期高邮市委市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平权说,他在高邮镇任书记5年,每年都要为新河整治伤脑筋,无论是客商还是亲朋来询问这条河,他都感到汗颜、脸红。钟慕华说,他从1987年搬到傅公桥下居住,彼时的新河杂草丛生、垃圾遍河。2001年,他特意向市政府写信《还新河新面貌》,建议清理河上生活船、岸边的废品收购点等,减少新河污染。孙小玲女士说,看着造纸厂的汩汩黄龙冲进新河,冲击着她童年清泠泠、水淋淋的梦,她心中感到无比悲哀。一位叫李灵杰的小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发出《新河的呼唤》,控诉垃圾、污水、淤泥破坏了新河,盼望人们来整治新河、保护新河。
 为了“挽救”新河的命运,让新河重焕生机,市政府每年都要对新河作一些投入改造。市建设局雍殿建科长介绍说,1994年,政府投入近100万元,在嘉禾路向北建嘉禾桥,意欲打通通向城北老城区的通道;1997年,投入60万元建设从新河东至傅公桥的新河南路;1998年政府与交通航道等部门共同投入200万元建成1200多米的浆砌块石护坡; 1998、2002年,共投入70多万元,分别疏通人民剧场至新河西首的通道、改扩建排涝箱涵;2000年,政府投入130万元翻建傅公桥;每年投入几十万元进行新河清淤打捞……
但小打小闹、治标难治本,根本无法止住新河继续恶化的步伐。
新河,高邮最后一条保存完整的城河,人们在深情呼唤,何时重现你动人的身姿?何日重闻你曼妙的水歌?


图为1989年的新河旧貌,宽阔的水面、湍急的水流依稀可辨。


图为2005年拍摄的新河面貌,杂草丛生、河床淤塞,令人惋惜不已。


傅公桥见证着新河的沧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