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9 00:00:00 作者: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5月24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蒋庆中带领八桥镇名正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进行人力资源考察,通过考察,与融水苗族自治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并签定了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同时,名正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该县首批报名的150名初中应届毕业生进行了现场面试。据了解,这已经是今年我市劳动部门带领企业第二次到外省招工。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市曾经似乎无处不在的民工潮,忽然演变成了现在的民工荒,而我市的企业缺工又缺在哪里?带着这两个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2005年春天,我的一个外地亲戚想到高邮打工,当时还是靠朋友帮忙才进了市里一家小服装厂,而现在,这家服装厂已几次陷入招工困境,不过是两年多的时间 ,用工形势却迅速转移了。”就职于市一家机械企业的夏先生告诉记者。
“因为企业发展生产的需要,今年春节过后不久,我就花钱在电视上打出流动字幕招聘广告,急聘一批熟练缝纫工,并提出包吃包住,免费培训,年收入不低于15000元等一系列的优惠条件,最后,前来报名的缝纫工数量都达不到我所需求数量的一半”,市某服装企业有关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道。
据市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来势凶猛的用工荒、招工难,始于2005年初,主要是从服装行业开始出现的。近几年,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重大项目,如波司登、雅鹿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落户高邮,使我市的服装缝纫工、制鞋工、纺织挡车工等工种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加大,亦逐步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解决“用工荒,招工难”等问题,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早在2004年,就积极主动频繁地与外省市以及我省苏北地区劳动部门联系对接,至今已先后与四川省泸州、陕西省米脂、安徽省黄山、阜阳、山东省临沂、湖南省古丈、广西省融水、河南省有关县市等地区,签定了劳务输入协议书,并建立劳务输入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从外省市共引进了近2万多名劳动力。仅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市从外省市就输入劳动力近9000人。其中,波司登制衣有限公司引进外地1500多名服装工,龙虬镇近40家服装企业也引进了外地服装工人近3000人,市经纬纺织厂也引进200名外地纺织挡车工人……
据统计,我市农村适龄劳动力约33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40%。记者从近几年劳动力转移数字统计表上看到,2005年,市劳动力转移数约25000人;2006年,市劳动力转移人数为20000人;今年,市劳动力转移人数已经下降至15000人。从数字上不难看出,3年的时间,我市劳动力转移人数一直保持着下降的趋势。为解决我市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招工难”等问题,市劳动保障局除了与省内外长期建立劳务输入基地,以保障正常的劳动力输入外,还积极引导本地的劳动力选择就地就近务工。同时,为加强我市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意识。市劳动保障局进行拉网式劳动力资源调查,以摸清劳动力文化层次、技能特长、外出流向、培训和求职需求等。今年2月28日,我市还专门举办本地回乡过节人员就地就近务工的劳动力交流洽谈会及各类专场招聘会,对有培训愿望的各类求职者进行免费或减半收费培训,对服装、纺织专业工种还发放了培训期间的生活费。
我市企业缺工“缺”在哪
“就服装企业而言,眼下我市缺少的是能走上流水线的熟练工”,市劳动保障局有关人员分析。目前,我市现有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近700家,比上年增加近100家,服装工人70000多名,与上年相比也增加了10000多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如此快速发展带动了劳动力需求的刚性增长,然而这些迅速发展起来的服装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一般招收工艺熟练、马上就能上岗的工人,而熟练工的供给显然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
此外,有的企业招到了人,却又因多种因素留不住人。现在市某保险公司上班的刘小姐告诉记者,原先自己也在服装厂上班,虽然一年能拿到15000元左右,但工作强度太大,平均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每个月也只有两天的休息时间。近年来,不少学会并从事缝纫的工人想方设法转岗转业,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跟刘小姐一样:一是干缝纫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形式单一,自由发展的空间太小;二是即使年薪能拿到15000以上,甚至有的服装企业给出年薪20000元的高薪,也是靠自己付出双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
据市职校中心招生就业处主任杨松斌介绍,用工荒中结构性缺工是关注的要点,企业应该重视多培养一些具有多技能的人才。1997年,市职校中心曾开设过服装专业,但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超过10个人,学校曾一度停止开设该专业。随着市场需求和市民观念的转变,去年市职校中心重新开设服装专业后,一下招收了40多名学生。今年学校又投资近30万元,购买了大头机等实训器材,预计今年计划招收服装专业学生 120名。杨松斌表示,虽然现在与以前相比,服装工人越来越吃香,学服装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我市现有的服装企业大都是以加工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所需要的也都是从事一线的熟练缝纫工,只要会使用大头机,具有一定的速度就可以了,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单纯地是靠卖苦力,使很多职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无法获取技能积累,造成技工缺少。
“要化解服装企业‘用工荒’,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提高技术含量,善待职工,规范用工行为,自觉保障职工的劳动保障权益。另一方面,求职者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劳动技能,以适应市场竞争就业的需求。”市劳动保障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是相互选择的关系,而且国家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越来越重视,法律一个个出台。一个企业要真的想长期的留住员工,首先要严格用工制度,规范用工行为,与其花大量的钱去招募新员工,还不如用一部分钱来稳定老员工。同时,广大职工要提高自身劳动技能,以适应市场竞争就业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适时提供缝纫技术人才培训,搜集、整理、提供一批实用的市场信息,引进服装人才,协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等服务。如果这样,我市服装企业就能破解招工难,走上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