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2 00:00:00 作者:杨星/文图 来源:今日高邮
6月28日晚7点30分,在黄浦江畔举办的2007中国上海・高邮投资环境说明会”招待晚宴已接近尾声,就在记者起身离席,准备返程时,一位年过半百却精力充沛,带着一脸阳光笑容的金发女士,健步走上台,操着一口地道的高邮话作自我介绍,这一奇景立即引起了在场所有嘉宾的注目。
“其实我可以选择海洋,做大海里的浪花;其实我可以选择耶路撒冷,做哭墙里的风沙;但我选择中国,选择做中国大地上那棵努力成长的树。我选择属鸡,因为雄鸡象征着中国的版图;我选择清晨出生,好第一眼看见东方明珠;我选择天瓶座,想用自己的生命做琴弦,弹奏我对中国的情愫……”当她激情澎湃地用标准普通话为大家朗诵她自己写的这首诗《我选择》(目前,这首诗已转至胡锦涛总书记)时,全场的热烈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她是谁?“她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到了上海”,“她回以色列受到了拉宾的接见”,“她是以色列钻石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她通几国语言,能说很多方言,表现欲强烈,李咏让她上‘非常6+1’”,“她是浦东某医院的义工,社区的形象大使”……她叫沙拉・伊麦斯。
对于这个传奇的新闻人物,早在一个月前高邮驻上海办事处主任范建华就已向记者报料:“沙拉・伊麦斯的文章有做头。”碍于种种原因,时至28日晚,记者才有幸一睹名人风采。
采访中,沙拉留给我的印象是多姿多彩的,她既有上海女人世俗的一面,也有犹太人天生的精明,还有西方人的那种火热和张扬,更有她个性中独具的飒爽。最让人吃惊的是,她不仅是语言天才,广东话、上海话、杭州话、高邮话说得炉火纯青,而且掌握了每一种话语体系的精髓。比如她说着说着会说到“上帝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要……”,然后突然转到“建设和谐社会”,在她嘴里如此转换而一点不显唐突。沙拉的一生当然是传奇性的,而她这个人本身更精彩。
沙拉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美丽画卷。
2006年中秋节,繁华的上海南京路。
57岁的沙拉用轮椅推着一位年近9旬的中国老太,欣赏着夜上海的五光十色。这成了当年上海滩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自然也成了众多“老记”们争相抓拍的画面,然而沙拉拒绝了跟踪采访,她希望自己能与老人静静享受这生命赋予的美丽与恬静。
这位中国老太家住高邮三垛镇,是沙拉的六姨妈,名叫夏小六。40年前,这位老人曾经和高邮老乡一起用他们的善良庇护着当年只有17岁的犹太姑娘沙拉。
1967年,文革浪潮风起云涌,身为犹太后裔的沙拉也没有逃过劫难。
“红卫兵一把把我从上海虹口区复兴中路642号犹太人联合会的家里揪出,从此我再也没能回到那幢房子里。”红卫兵不仅把沙拉赶出了家,还剪了她天生美丽鬈曲的头发,以色列政府寄给她的信件也被查抄,就连父亲安葬在上海青浦吉安公墓的墓地也被彻底铲平。由于“文革”,沙拉只读到初一就辍学了,回到高邮乡下“避难”。
“我当时在汉留公社决心大队六队”,沙拉一边向记者回忆当时的住处,一边自豪地炫耀:“这段历史在我生命长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虽然历史久远了,但是当年的地址我能脱口而出。“从大都市来到农村,是我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中国的传统乡土文化。”逃离喧嚣的上海,寄居在高邮三垛六姨妈家,17岁的她感觉自己来到了一片世外桃源,她一边调整身心,一边养护美发。
在高邮乡下,17岁的沙拉跟着夏小六,白天下田劳作,晚上学唱苏北民歌。如今,年近花甲的沙拉坐在沙发里还不时地哼着高邮小调《小寡妇哭坟》。难怪,晚宴上她演唱高邮小调会唱得那么纯熟。
沙拉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混杂的。在学校和社会,她和中国小朋友一起接受社会主义教育,信仰共产主义,能说普通话和上海话,甚至江北话;在家里,她接触的都是犹太人联合会里的犹太人,她与他们用英语交流。刚到高邮,她对一切都很新奇,最让她感动的是高邮人的善良。吃惯了牛奶面包的沙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开始很难适应清苦的生活。
“有一次忍不住打起生产队里的鸭蛋的主意。队里看管鸭蛋的是一个叫吕登海的11岁小男孩,他每天都负责清点鸭蛋数目,我偷了他的鸭蛋,他知道也不说。要知道,那时候,偷着拿了集体一个鸭蛋,那可是要惹大麻烦的。
沙拉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期间因纳粹迫害辗转来到上海,与一位中国姑娘相爱结婚。沙拉自幼在中国长大,1991年中国、以色列建交后,她成为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受到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在以色列生活的11年中,沙拉无偿地为以色列司法部和移民局做翻译,先后帮助过上千名在那里的华人和他们的家庭。2002年底,沙拉作为罗斯蒂克兄弟钻石有限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重返中国,长期定居在上海浦东。
看到这里,有读者会问,沙拉跟高邮的商机说明会有什么关系?我要告诉他们的是,关系大着呢!作为特殊嘉宾,沙拉为高邮的招商引资而来,为高邮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而来。近几年来,沙拉一直努力为高邮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只要一有好的信息,她会第一时间通知高邮的招商员。沙拉说自己这么做,完全是为了感恩,她希望尽可能地报答曾经庇护过她的那片土地。据了解,近期她将把以色列死海的一个化妆品项目介绍到高邮,以支持高邮的发展,支持高邮公益事业的发展。
沙拉还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和夏小六一样,有许多高邮人只身来沪,做了上海人以及外国人的保姆。后来,这些人有的留在了国内的不同城市,有的业已出国,一定程度上为上海的发展以及传播地域文化做出了贡献,高邮应该将这些人的资料搜集起来,并申请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以丰富地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