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齐心战洪魔 合力除水患

2007-07-23 00:00:00    作者: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司徒镇干部群众防汛抗洪回眸

司徒镇平均地面真高只有1.4米左右,是我市有名的“锅底洼”。按理说,像今年这样的洪涝形势,司徒这个“锅底洼”必然水患成灾。然而,18日记者在该镇采访时,未见水灾迹象,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口口塘池虾欢鱼跃,一块块秧田郁郁葱葱,一畴畴棉花枝繁叶茂……镇党委书记赵云峰告诉记者:“这个丰收景象,是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战洪魔、除水患取得的。”

责任到人 圩堤闸门险而无恙

司徒镇共有12个大圩口,圩堤总长108.5公里,共有防洪圩口闸65座。虽然这些圩口闸大多数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设计标准偏低,但在全镇干群齐心抗洪的强大力量支撑下和层层责任的保证下,无一崩闸决口。
司徒镇党委政府每年始终把防汛排涝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去冬今春,镇政府将各圩口的险患洼段长度、土方任务以政府51号文件发至各村,并制定了相关奖励政策,要求各村固堤排险。全镇共加固圩堤4.01公里,增固土方3万多方,对镇域骨干河道清淤近20万方。
今年4月28日,镇政府在汛前成立了防汛防旱指挥部,实行一把手镇长负责制,各片片长包片,驻村镇干包村,村干包组,组干包圩段、包闸站的管理机制,包括一些重点部位的养殖塘的上下水口,层层分级落实了防汛责任。同时,镇政府结合本镇水利实际,特别研究制定了外河水位超过1.6~2.0米、2.0~2.5米、2.5~3.5米、3米以上的四套防洪预案。
7月7日至8日,司徒全境暴雨如注,连续降达240毫米,外河水位达3.28米,超警戒水位1.5米。面对严峻的防汛抗洪形势,镇防洪指挥部迅速启动第四套预案,全镇所有镇干、村干部全部上圩坐镇指挥。全镇5000多劳力上大堤巡查,保圩保家园。所有闸站专人24小时严看死守。镇100多人的抢险突击队集中待命,一有险情,火速抢险。9日、10日,全镇出现了4处险情:官垛闸门漏水、邓家闸门穿孔、邓家大圩塌方20米、官垛邓家圩塌方,均被责任人在第一时间发现,书记镇长在现场指挥,广大干群齐心协力在第一时间抢险,及时有效地排除了险情,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面对险情  干部群众争先而上

邓家村地处司徒北部,既是镇防汛抗洪重点部位,也是薄弱部位。1991年夏季破过圩,2003年也下过水。9日至10日,全镇出现的4处险情,邓家村就涉及3处。18日上午,记者到该村采访,村支部书记王芳说:“那几天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整天整夜不得休息。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大家心特别齐,抢险需要什么,只要家里有,村民都自觉地奉献。”接着,她冒着高温领着记者到现场看险情,介绍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
9日,由于连续暴雨,司徒河水位急涨至3米多,内外河落差大,邓家北闸老化,承受不了外河的强大压力,下午1点多钟闸门突然穿孔,洪魔似脱缰的野马,向圩内一泻50米。村民赵岸英第一个发现险情,她拼命地呼喊报警,村民们听到呼救声纷纷涌向北闸,不到一刻钟就聚集了近百人。在镇人大副主席高步林的指挥下,村民们对闸门实施了堵封。水流汹涌,泥袋下水瞬间被洪水冲走。村民董永茂急匆匆跑回家卸来6扇门板,村民吴金良也赶回家扛来两扇大门、8扇门板。门板插入闸口后,险情稍有缓解,但必需抓紧时机迅速大量丢包。先前准备的泥包都已用完,此时,闸门附近汪洋一片,无处取土装包。村民于玉祥、高增山、郭献志三人不约而同地说“到我家住宅去取泥”。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来到他们家住房宅基前挥锹挖土装袋。随着一只只泥包运走,他们家家前屋后也成了一条条壕沟。由于丢包及时,闸门迅速被封堵,洪魔被挡在了闸外。最后,为了更加安全起见,村民又撑来两条水泥船,沉封在闸门口,以防不测。
10日凌晨4时许,村民赵永珠、赵长全巡堤至南闸附近时,发现堤顶上有小小裂缝,便引起了警觉,立即向镇村领导反映。当堤顶裂缝逐渐变大终酿成6米宽20米长的塌方时,镇抢险调度部署已基本完成,镇党委书记赵云峰、镇长沈恒桃等镇、村领导第一时间赶到塌方现场,组织指挥抢险。与此同时,镇百人抢险突击队,兴联、严吉、官垛三个邻村的增援队伍在村主要负责人率领下,也从四面八方赶到险情现场。至4点30分,短短20米的塌方现场就集结了200多人。之后,千根木桩、3万只泥袋陆续运达现场。严吉村20多名青壮劳力组成的打桩队,连续在水中作业近10个小时,许多人双手被石硪绳索勒出道道血痕都无怨无悔。经过600多名的干群10多个小时奋战,塌方被除险加固,圩内3000多人的家园、8000多亩的良田、鱼池得到了保全。

朱红梅 抗洪抢险不让须眉

采访中,无论是镇领导还是村干部,都异口同声地要求记者好好宣传一下抗洪抢险不让须眉的好女子――邓家村村民朱红梅。
村里的几次抢险,朱红梅都积极参加了。本组后闸漏水,为防闸崩,组长朱同银通知村民加固,她第一个奔到闸口,不等、不看,挖土、扛泥袋,埋头苦干,直至闸口用泥袋叠好为止。村后二坝有倒坝可能,她冒雨和男同志一起抢险,一干就是10多小时。7月10日上午,远离她家6华里的司徒河邓家圩塌方20米,她是女同志,组长没有通知她,她得知后,骑车快速赶到现场,加入到来自全镇的近600人抗洪抢险队伍中。她跟男同志赛着干,扛着泥包走在泥泞的路上,一刻也不停。正在指挥抢险的镇人大副主席高步林指着朱红梅向抢险人群说,你们看看,人家女同志,比男同志干得多、干得快。在朱红梅的影响下,大家争先恐后,分秒必争,为抢险赢得了时间。据统计,朱红梅抢险2小时,肩扛泥袋近百包,为司徒河邓家圩抢险立了大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