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南海和武安路名溯源

2007-08-14 00:00:00    作者:佟道庆    来源:今日高邮

路名是历史的记忆。
南海路是邮城近年新建的道路之一,关于它的路名人们会说因靠南海新村。那么苏中平原小城中,地名何以同“海”有关?这要从高邮的“海子”说起。
高邮是水乡泽国,北宋末年高邮城修好后,东郊洼地显得更加低洼,常年积水不能耕种,成为水草茂盛芦花飞雪的两个水泊。老百姓称之为“南海子”、“北海子”。这地方的“海子”不同于大海,辞书上释为:北方称湖沼为海子,北京聚汇西山诸泉的积水潭又称为“海子”。其实将浅水湖泊称“海子”的地名还很多,如北京北海公园的水面原称“北海子”,南方昆明郊外翠湖又名“菜海子”。高邮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海子“海止”,东海水到此为止的意思。这是民间附会之说,无考。
高邮南北海子有过它的繁华。这里曾有街市、集场,长时间内是农副产品集散地。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董对廷是高邮人,他在《秦邮杂事》诗中说:“海子繁华冠水乡,百年几度历沧桑……”可见海子名声久远。
东郊这片水泊何时变为良田已很难说准。“种水多于田,栽荷半当田。”“五里横塘路,荷香到寺前。”从这些清朝文人留下的《登奎楼晓望》和《登奎楼赏荷》的诗句来分析,东郊水泊有个渐变过程,有时全部沉入水,有时局部复于田,“百年几度历沧桑”,水泊不是一下子消失的。清乾隆二年(1737),高邮知州傅椿曾在东门外沿护城河筑了一条南北走向千余米长的大坝,同时疏浚了海子周边的河道,防止海子水患侵城,四周来水少了,水泊中渐渐露出部分陆地。此时州府将露出水面的土地判为“学田”,终因十年九涝,“公家”的学田还是荒废了。于是老百姓因地制宜,割据式的种些荷藕、水芹、慈姑等水生植物。后来运盐河和北澄子河的畅通,加上农业水系治理改造,加速了水泊的变脸进程。变化最快的是建国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海子”变为新村,楼与楼之间诞生许多小巷,新村与新村之间又衍生出条条马路,最终融入城市中心区,只有这条南海路的路名成为那片水泊永久的记忆。
武安路,因它东西横贯原来的东郊武安乡全境而得名。不过,历史上最早的武安乡并不在东郊运盐河边,而是在原来的湖滨南湖。
据高邮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高邮都分别设有武安乡,那时的“武安乡在州治西南,辖四个村:江静村、王琴村、新安村、蒋里村”。志书上说的“州治西南”具体什么方位?从明清两代高邮州境图上可以看到高邮南湖(即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筑湖滨庄台最南端南湖村附近)标有“武安墩”。据说墩有数个,如梁家墩、鸡鸣墩、草鞋墩等,并有乡民居住。由武安墩向西有一片十分宽阔的水域名为“武安湖”。明代举人张纟延(1487-1543)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在南湖筑草堂数间居住,自号南湖居士。嘉庆十二年(1533)重阳节,他兄弟二人携酒登武安墩赏景并留诗一首:群弟秋来共一村,清溪碧树接柴门。高情为买村中酿,佳节来登湖上墩。雁过经天秋色迥,鸡鸣茅屋古风存。茱萸插遍歌声发,落木萧萧下广原。该诗录者注说:“武安墩在城西南25里,武安湖曹庄咀旁,相连有四五墩,大者高五六丈,周围数十亩,小者高三四丈,围数亩。”这几个大土墩为何物?民间传说是吴王墩,是吴王夫差开邗沟时留下的,还有人疑为古墓葬,均无考,至今更说不清。据说高邮明代有个河苑寺(亦称河院寺),就在州治西南的武安湖畔。明代另一位高邮文人王应元在《湖中望先陇》诗中说:依稀茅屋武安村,路转山溪古寺门。可见五六百年前的南湖武安墩旁就有民居、街市、酒店、寺庙……是个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也许当年武安乡的治所,就在这里。据明清高邮州志记载,那时武安乡的所辖范围包括湖滨和现在的湖西菱塘地区。斗转星移,后来黄河夺淮入海,昔日的村居、街市、寺庙及武安墩统统沉入洪水走廊,到了民国期间的高邮境界图上再也不见武安墩、武安湖的标识。直到1950年高邮县行政区划图上才将“武安乡”标在县城东郊,再后来诞生了今天的“武安路”。不过,认真追溯起来,“州治西南”的武安墩和武安湖才是今天武安路的真正源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