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香飘邮城新农村
2007-08-17 00:00:00 作者:管玮玮 来源:今日高邮
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曾把“农家书屋”工程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标志着“农家书屋”工程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在省、扬州市新闻出版局的帮助下,我市相继新建成了15个农家书屋试点,今年,我市又在省开展的“农家书屋”工程资助下,顺利建成了6个书屋,各乡镇的自建书屋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走,李兴,跟我去书屋借本书回来看吧!”7月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郭集大营村,刚走进村口就看见两个约摸十五六岁的男生正兴冲冲地奔向大营村的农家书屋。记者在村支书赵国良的带领下,也随后跟着他们踏进了那间书屋。这是个约有20平方米的屋子,中间六、七张长条桌旁正围坐着十几个看得兴浓的小孩和成人,旁边摆放着三个一式的书柜,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1000多册各类书籍,洁白的墙上挂着“农家书屋日常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采购制度”等规章的牌子。一位陈师傅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微笑着说:“以前农村学习条件很有限,农闲时大家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混时间。有了农家书屋,既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要,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又让我们有效地利用了农闲时间,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一旁的赵支书告诉记者,大营村的“农家书屋”是省资助的第一批试点书屋,自去年建成至今,每到开放时间,周边的村民都会来这借上几本书。仅2006年,来书屋借书的就有500余人次,阅读的有3400余人次,观看科普、文艺影碟1200余人次。村民们都向村委会反映,书屋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有利于村民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的文明风气。如今,大营村里已有许多人从以前的“赌鬼”变成“书迷”,大营村里麻将声不绝于耳的“盛况”也不复存在了。
同样被列为去年省资助的11个试点之一的八桥恒丰村“农家书屋”,也让该村的村民因读书尝到了致富的甜头。43岁的李成信是当地有名的种菜老把式,自从村里办起了图书室以后,有点文化的老李就成了那里的常客。每逢书屋开放之机,他都会到村图书室里来借阅有关蔬菜栽培方面的书籍,并从书本中了解到无公害蔬菜药肥使用技术,他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生产,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而且质量更是得到很大提高,他种出的菜成了当地宾馆饭店的抢手货。因读了书知晓许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黄佑山告诉记者,自乡亲们将从书本中学到的农技知识纷纷用在搞种植、养殖上以后,大伙儿开始个个比学赶超,奔小康的劲头比以前更足了。
采访中,记者惊喜地发现,一个个试点书屋的相继建成和使用,不仅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产生了“一花引得百花开”的示范、推动作用,促使其他乡镇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步伐。今年年初,为了将该工程真正办快、办好、办实,本着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我市结合实际,提出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建设各乡镇“农家书屋”的工作原则。转眼半年过去了,借助省“农家书屋”工程资助的东风,今年8月中旬,我市司徒、临泽等又一批“农家书屋”建成了。
8月8日上午,界首镇德标村到处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全村人都因“农家书屋”在村委会里挂牌而高兴。刚从田里干完农活回来的李老汉还没来得及擦把脸就急急忙忙赶到村委会,他听见书屋里传来了熟悉的扬剧,兴奋地说:“这下好了,我们农村人看戏不用愁了,以前总羡慕人家有书屋,现在政府将好看的、好听的全都送到了我们的家门口,真让人高兴啊!”特地赶来取经的庄龙村陈支书在翻阅了书架上崭新的书后,激动地说:“没想到,一个村的农家书屋也能有如此多的好书,回去后我们也要尽快把书屋建起来,让我们的村民也能像德标村村民一样,不出家门就可实现看好书的愿望。”
更令人可喜的是,随着广大农民对新知识、新文化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市越来越多的乡镇开始自筹自建“农家书屋”。6月,卸甲镇首家“农家书屋”落成;7月,马棚镇首家“农家书屋”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我市由乡镇完全自建的“农家书屋”已达5家,其中马棚镇就占两家,且现已全部正式对外开放。
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说,两年的实践和探索,让我们在破解“如何使农民真正看到好书”这一难题中,有了实质性的收获与进展。虽然我们目前的书屋还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农村人吸收知识营养的需求,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书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农家书屋”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培养“三新”农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基本实现村村有书屋的总体要求,我市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力争在3至5年内实现全市各乡镇、所有行政村均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其中,今年年底,我市将初步建成80个“农家书屋”,每家书屋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500种、10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50种。同时在如何“建、管、用”好“农家书屋”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质量,并依托农家书屋,结合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教育途径,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