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3 00:00:00 作者:召建农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是原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视察高邮49周年,也是其逝世41周年。
1958年9月22日中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等一行,由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光和中共扬州地委书记周泽等陪同,来到高邮视察。在听取了当时中共高邮县委第一书记夏雨和副书记申光华等有关高邮生产、生活的工作情况汇报后。刘少奇说,高邮属大运河苏北段重镇,是里下河地区的鱼米之乡,高邮是个好地方啊,你们要加紧建设,让她好上加好!
下午一时许,刘少奇及其随行人员驱车来到高邮县城东门――武安门。刘少奇身着银灰色人民装,脚穿布鞋, 健步来到了城郊的宝塔大队。此时,迎候在武安门外的城镇公社书记嵇权、副书记薛培基、副社长虞哲人、公社妇联主任杨凤英等迎上前去,向刘少奇问好,刘少奇和大家一一握手,并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夏雨、申光华同志将我们一一向刘少奇作了介绍。刘少奇把我们的名字跟着重说了一遍,并用慈祥的眼光对我们每个同志端详了一番。我当时任高邮报社副总编,也在场迎接,和刘少奇握手问好。
在当时的北海生产队的县委负责同志试验田的田埂上,刘少奇仔细观看了插在田头上的“县委水稻高产试验田”牌子上的各种技术措施和要求。夏雨汇报说种植的是水稻农垦58,刘少奇接着又问,你们订的保证亩产800斤,争取1000斤的指标能达到吗?大家认真地回答:稻子已成熟,就要收割了。我们初步测算,亩产800斤是可以的,1000斤那是争取的指标,今年达不到,以后试验再努力。
刘少奇很满意地说:实事求是,这就对了。今后只要抓好种子改良,兴修水利,增施肥料等科学种田措施,一季水稻过千斤,是可能达到的。刘少奇接着说:过去,我们同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打仗,目的是为了摆脱压迫和剥削,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工农大众过上美好的日子;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目的更是这样了。他还说,我们党的干部要让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而且要日子愈过愈好,要不人民就不依靠共产党了。我们共产党人一旦脱离了群众,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刘少奇等一行离开北海试验田,沿着护城河向南海、奎楼生产队走去。他边走边看边说,谈笑风生。路经城内奎楼蔬菜园田,菜地上有不少菜农正在为蔬菜施肥、浇水,一见是刘少奇来了,他们都丢下手中的农活,鼓掌欢迎。刘少奇满面笑容,走向田间,同菜农们握手,向菜农们问好,并和群众亲切交谈。
由于刘少奇是全国全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他来高邮视察的消息在全城传开后,县委大门口和县府街东西跑道上,早就挤满了群众,大家怀着同一个心愿,都想见到刘少奇。刘少奇离开奎楼蔬菜园田向县委机关走来,霎时间,群情沸腾,街道上挤得水泄不通。夏雨和公安局长李大海向群众打招呼:让出一条路,请刘少奇主席到县委大院内休息。刘少奇走到传达室门口,同传达员热情握手,并在传达室坐了下来。他一边喝茶、抽烟,一边跟周围同志交谈起来。
我回忆,刘少奇当时的谈话涉及面广,谈的事情也很多,尤其是对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宏图,对保护利用高邮湖水产资源问题,讲了许多重要意见。刘少奇对夏雨说:古老的大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沟通南北交通、灌溉农田,起着很大作用。在旧社会,一旦遇到洪水泛滥,运河堤溃决,里下河一带人民就遭殃了。现在,要好好治理、拓宽河床、浚深河底,加高培厚堤身,让运河里的水造福于人民。
刘少奇还讲到大运河堤空隙很大,一定要下功夫搞好绿化。他说:毛主席号召绿化祖国大地,我看这就是绿化祖国大地。这里要很好规划一下,可以栽点杉木,栽点果树,栽点桑树,堤边还可以成排插柳。绿化祖国,好处甚多嘛,可以增加建设上需要的材料、生活上需要的燃料;可以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还可以增加人民收入,栽桑插柳千倍利呀!刘少奇的话语重心长,句句为群众利益着想,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大家。当时,夏雨代表高邮六十万人民向刘少奇表示:一定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高邮建设好、绿化好,使她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接着刘少奇向县委有关人员询问:“高邮湖水产资源很丰富呀,现在怎么样?”
县委有关人员答:“湖里多产鱼、虾、蟹,到秋冬之间,有大群野鸭飞来觅食,除水产、飞禽外,还有大片芦苇,叫做青纱帐。过去这里是我们湖上斗争的阵地,现在,是经济建设的基地。”刘少奇一听到“青纱帐”很感兴趣。他说:是啊,在战争年代里,我们党领导的游击队健儿,经常出没于“青纱帐”,并以此为掩护体,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拖住敌人后腿,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他还关切地说:湖上的资源很丰富,很宝贵呀,你们要好好地保护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使它为国计民生服务。
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一行,当日上午约10时许来到高邮,即在县委后院四面板壁的后平房――县委会议室举行的招待会。刘少奇一行坐定,听取县委夏雨、申光华等就当时高邮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刘少奇认真听取汇报,并不时询问一些问题。
午饭就在会议室外面的(天井)葡萄架下摆了两席。县委办公室负责人姚世祥、总务股长晏顺清以及食堂主厨吴二爷,还有保安人员一起作了商量,为保证食品安全,决定由原来的大厨房通道转到小厨房,早作备料,赶制菜肴,其菜谱全系高邮土特食品。上桌菜肴中,盏子很少,有高邮双黄蛋、松花皮蛋、拍呛红小萝卜、糖制削去皮的荸荠和嫩藕,界首茶干,还有红绿长形椒,切开,用井水过滤一下,以备湖南人喜吃辣的。其主菜是:银鱼涨蛋、慈姑红烧方块肉(今称东坡肉)、软兜长鱼、蟹黄虾米炖豆腐、水芹炒千张(百页)、焖玉米,高邮湖野鸭汤;配以高邮香醋、王万丰特制元抽(酱油)等佐料。由于是初秋气候,怕席间有苍蝇来捣乱,生活接待人员早早在四周喷洒了灭蚊蝇药水,并有专人看守。入席后,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坐在东一席。就餐前,曾有高邮酿酒厂提供地窖多年的优质大麦烧酒(即粮食白)十斤装的两小罐,置于席外。由于席间没有人提及饮酒,只好用清茶开水代之。刘少奇见到满桌佳肴,都是高邮本地土特产食品,连连称好,尤其吃到主厨吴二爷的“软兜长鱼”(黄鳝),刘少奇称赞此菜:鲜美柔嫩,非常可口。
国家领导人出访视察,其保安措施是极为严密的。由于刘少奇行动自由,从北海经南海护城河堤向南,途经护城河小木板桥,他突然过桥,走进城内南蔬园,这样,整个行走路线被打破了。公安保卫工作,全盘失衡。随行的省公安厅洪沛霖责怪扬州市公安局长杨枫和高邮县公安局长李大海,可是责怪也无济于事,只好将沿途保安人员拉回东后街和县府门口东西通道。因刘少奇视察高邮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县府门前东西跑道早已挤满了群众,省市县领导和公安保卫部门十分紧张。可是,刘少奇在人群中从容不迫,有时挥手,有时握手,有时拱手,驻足与干群交谈,自然得很。回首想想,怎样打消领导和广大群众之间人为的一堵隔壁,那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就像一首歌中所唱“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当今的中央党政领导,经常深入乡村、社区、工厂、军营,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听取最基层干群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也就是这种信任的延续。
那天凌晨五时许,我被县委领导夏雨、申光华安排在武安门,参与城镇大公社的接待队伍。早晨时间仓促,我去报社将采访包拎了就走。当刘少奇一行走到北海县委水稻试验点田埂上,我请示地委周泽书记后便选景拍摄。谁知道拍到第三张,胶卷没有了,包内也没有预备胶卷,真是急刹我了。万分无奈下,我只有向刘少奇的随行记者候波借一卷。候波给了我两卷,并表示不要还了。于是我赶忙换上胶卷,沿途不断选景拍摄,由于摄影技术不过硬,后经报社小溪(今知名摄影家张元奇,原《高邮报》文艺美术组编辑、摄影记者)冲洗,只选出14张。后所拍照片《高邮报》选用四张,报社红皮采记手册首页也选用了刘少奇与夏雨、嵇权等人走在南海环城河向南大道上的照片;文化局、文联主办的《珠湖》杂志(总第三期),执编雪安理向我征稿,我当即写了一篇刘少奇视察高邮的长篇通讯文章,发表于该刊,还选登少奇在高邮一张照片,雪安理配诗;市文联成立十周年出版文艺专集,也选用了刘少奇与群众交谈的照片。
“文革”期间,为刘少奇拍摄的14张底片存于县委档案馆,当时“红卫兵”小将将此作为找“走资派”黑材料,几次冲到档案馆,均被当时的馆长王为民和资深档案员杨善山以档案材料是国家机密,不可随便拿走等理由顶了回去。其实,重要的档案材料在县委县府两办负责人安排下,早已分类包扎装箱,乘雨天黑夜,转移到泰山东郊秘密处隐藏起来。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召开的中共第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为刘少奇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决议》。同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补行追悼大会。所有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人、文武百官全部出席,向刘少奇遗像致哀。邓小平致长篇悼词,盛赞刘少奇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伟大功绩,谴责“四人帮”企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罪行。就在刘少奇追悼大会当天,时为高邮县广播站长的常国兴,约我写一篇刘少奇视察高邮地区的文章。我答应,并即时完成。此文由广播站在黄金时段,连续播出一周,且反晌很大。
刘少奇来高邮视察,转瞬间快五十年了,他老人家的宝贵指示至今仍牢牢记在我们心里,他的音容笑貌,也常常在我们的眼帘映现。回想当年接待刘少奇的省、市县领导陈光、周泽、夏雨、申光华等早已先后过世,高邮县委安排具体接待部委办负责人薛培基等也相继离开人间。如今健在的,均是“望九”之年。谨以此文,记下邮城历史,缅怀敬爱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