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3 00:00:00 作者:任仁 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历届中国邮文化节回眸
高邮因“邮”而生,随“邮”而兴,邮文化是高邮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邮文化节更是高邮以节庆经济促进加快发展的金字招牌。我市先后在1997、2003、2005年举办了三届中国邮文化节。今年的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也将于10月18日隆重举办。在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不妨盘点一下历届的中国邮文化节给高邮带来了什么?独具特色的邮文化为何能办出大节庆,做出大文章,取得大收益?
以邮为媒,借节招商
全国现有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古代驿站――盂城驿位于高邮城南的大运河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其为基地的邮文化活动持续不断:1995年8月在这里举行了国际邮驿学术讨论会,1996年盂城驿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邮文化节。
如果说在1997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邮文化节仅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那么跨越六年后举办的第二、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则是高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前三届中国邮文化节,“以邮为媒,借节招商,文化、经济唱大戏”是每一届邮文化节永恒的主旋律。在这个以邮为媒的盛会上,高邮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给中外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庆期间,开工、竣工、投产项目一届比一届多,一个比一个大。据统计,第二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285名海内外嘉宾来我市观光、考察、洽谈项目,全市累计签约项目90个,总投资折合人民币23.1亿元,协议利用外来资金折合人民币16.9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9个,投资总额13441万美元,合同外资10116万美元;域外民资项目61个,投资总额11.98亿元,协议利用域外民资8.5亿元。从第二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集中签约的项目看,不乏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就达7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3个。其中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香港利昌贸易公司电子、塑胶、手饰项目和总投资2400万美元的香港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热电厂项目更是填补了当地业界的空白。
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共邀请了405名海内外嘉宾前来我市观光、考察、洽谈项目,其中境外客商112名。在邮文化节商机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签约项目80个,总投资折合人民币31.05亿元,注册资本折合人民币12.2亿元,外方投入折合人民币24.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9个,协议外资金额1.0541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个。此次签约项目的数量、体量、总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邮文化节期间,全市共有“开工、开业、开通”项目125个,总投资33.88亿元。此次“三开”项目数量之多、体量之大,也为历次开工活动之最。
邮人办邮节,无处不见“邮”
举办中国邮文化节是高邮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弘扬邮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前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在唱好经济大戏的同时,邮事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第二届中国邮文化节上,国家邮政总局正式宣布盂城驿为全国邮政系统德育教育基地;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正式命名高邮为“中国集邮之乡”,这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的首例,高邮从此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集邮第一县(市)。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举行了第二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和《中华集邮人物风采录》首发式,全国30个省市代表参加,集邮界的大腕精英云集邮城。我市南海中学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
每一届邮文化节期间,国家邮政总局、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等有关单位都共同携手,强势推出邮文化节系列珍藏邮品,令国内外众多集邮爱好者兴奋不已,可谓“名邮论剑、新邮争锋”,令一度低迷的邮市风云再起。第二届中国邮文化节系列珍藏邮品异常丰富,部分邮品则打破了邮界的常规。国家邮政总局特别批准发行的《第二届中国邮文化节》、《中国集邮之乡》、《第二十三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三个个性化小版张邮票在全国仅限量发行1万张。另外,三个题材同时发行尚属首次。这三个小版张邮票都是由我国最著名的邮票设计家王虎鸣设计。此次节庆活动的高潮是第二届中国邮文化节暨第23届全国最佳邮票颁奖晚会。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与“电影百花奖”、“体育十佳奖”齐名,一直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素有“中国集邮界的奥斯卡”之美誉。前22届颁奖晚会都在省会城市由邮政部门举办,而第23届颁奖晚会则是第一次放在县级城市举办,也是第一次由地方政府承办。
在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举办之际,我市提出了用10年时间,打造“东方邮都”的产业规划,因此第三届邮文化节以“弘扬邮文化,打造东方邮都”为主题,举办的系列邮事活动丰富多彩、盛况空前。节庆期间,由国家邮政局、中国集邮总公司、江苏省集邮公司支持并发行的《新高邮 新跨越》及《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个性化小版张、《新高邮 新跨越》邮票珍藏册、《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邮票专题册、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集邮展览纪念封、“第二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命名仪式纪念封、《中华集邮人物风采录》首发纪念封、林衡夫先生个人珍藏邮品展纪念封都在节庆期间如期隆重推出。其中《新高邮 新跨越》邮票珍藏册内收录了从“文革”时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大量珍贵邮票,并以丰富的图片和灵动的文字对高邮近年来的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翔实的反映,在全国仅发行1500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品。
第三届邮文化节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高邮历史上规模最大、珍品丰富的集邮展览,展出由中国国家邮票博物馆提供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洋》三部71框邮集,以及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邮展大金奖获得者、著名集邮家林衡夫先生提供的《岁月难忘》、《名山胜景》等15部73框藏品。与此同时,阎炳武、杨文清等6名全国著名邮票设计家及十多名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全国知名集邮家也受邀来邮进行签名活动。而为期两天的“中国邮驿发展史暨全国第三届蒲松龄学术研讨会”使本届邮文化节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节庆的收获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办节到底是为了什么,又能真正收获些什么?这是人们对各地兴起节庆经济最大的问号。高邮举办邮文化节的实践告诉我们,节庆的收获不仅仅是来了多少客商,拿下多少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收获。
首先是高邮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参加节庆活动的国家、省及扬州市领导人对高邮的变化、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中外客商高度赞誉高邮的城市形象和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的组织水平。上一届邮文化节来邮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说,高邮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变化非常大,人人都在投身发展之中;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则感慨,高邮人民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尤其是近三年取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态势。由此可见,来邮参加节庆活动的上级领导、邮政系统宾客、境内外客商、有关专家等中外嘉宾都是带着对高邮的美好印象,回到了世界各地,成为高邮的义务宣传员。
其次是高邮举办节庆的水平得到了提升。前三届邮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我市办节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办节的理念更加切合实际,紧扣加快发展这一重大主题,紧紧围绕执政兴市第一要务,促进地区的发展,形式服从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办节的方针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则,充分体现了隆重、热烈、欢乐、祥和、节俭、安全、务实、有效的特点。
每一届邮文化节不但吸引了大批客商云集高邮,还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媒体相聚邮城。各方记者饶有兴致地采访了新闻发布会、重点项目开工、开幕式及大型文艺晚会、商机说明会暨项目签约等重大活动。他们多视角、多形式对每一届邮文化节进行了宣传,这对扩大高邮知名度,提升高邮的对外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