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方邮都”软实力的思考
2007-09-13 00:00:00 作者: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早在2005年下半年,市委就酝酿实施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的战略,提出了打造“东方邮都”的构想。在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前后,多次召开论证会和邮产业发展研讨会,形成了初步规划方案。2006年1月11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打造东方邮都的议案的决议》。2006年2月14日,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邮产业、打造东方邮都的工作意见》,决定用5至10年时间,把高邮打造成国内著名、世界闻名的东方邮都。
近两年来,东方邮都的打造工作在积极推进。“六大项目、五大中心、一个产业园”的建设逐步展开。开通了东方邮都彩铃,确定了东方邮都徽记,2006年10月21日,举行了全国首届集邮文献暨文献集邮展览,今年3月陈扬书记率队赴京问计领导专家,现在正在积极筹办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东方邮都的打造工作如火如荼。
高邮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现存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驿站。1995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枚高邮盂城驿纪念邮票,高邮举办了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盂城驿纪念邮票首发式和中国历史题材邮票展览。1997年、2003年、2005年高邮连续承办了三届中国邮文化节。第一届邮文化节从北京开始传递节旗,途经天津、沧州、济南、徐州等市,盛况空前。第二届邮文化节期间召开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成员会议,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命名高邮为“中国集邮之乡”,举行了第二十三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晚会,将节庆推向高潮。第三届邮文化节期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举行《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首发式和第二批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我市南海中学名列其中。以上一系列活动,使高邮在全国的知名度大为提升,高邮作为东方邮都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打造东方邮都的目标的确令人振奋,但要把目标和规划变为现实,还要靠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诚然,打造东方邮都,重要的是要搞项目建设,要发展邮产业,要举办在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有影响的邮事活动,但我认为还要同时注重软实力的打造。所谓“软实力”,就是指邮文化的挖掘和彰显的强度。东方邮都要得到全国集邮爱好者、各级邮协以及亚洲集邮联、万国邮联的认同,还要靠邮文化,包括集邮文化本身的发展。正如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一次座谈会上专家们建议的那样:高邮打造东方邮都,要以邮为基石,以史为底蕴,以古为韵味,以人文为资源,做好邮文章,弘扬邮文化。弘扬邮文化是建设文化高邮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深才能叶茂,群体性集邮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氛围的浓厚,也为以邮会友,推动邮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
如何打造东方邮都的软实力?我认为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对邮文化的研究。
根据《辞海》的解释,邮: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和车马的驿站。引申为传递信件的通称。所谓邮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邮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邮文化是指有关“邮”的精神财富,包括涉及邮的政治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风俗风情等等。邮文化包含邮驿文化、集邮文化、现代通信文化等。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高邮要打造东方邮都,我认为在邮文化的研究方面要走在全国前头。我们办了几届中国邮文化节了,对什么是邮文化?邮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怎么界定?弘扬邮文化要弘扬什么以及意义何在?如果认识不深刻,说法不权威,或者论述不丰满,总归不大好。
所以我建议,高邮要成立邮文化研究会,或者集邮文化研究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全国文献集邮指导工作小组、文献集邮研究会决定在高邮设立中国文献集邮馆,并于今年邮文化节正式挂牌。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聚集高邮邮文化研究爱好者,成立一个研究组织。并以此为平台联络全国各地知名研究人员加盟。还可以注册一个网站,办一个内部刊物,发表研究成果,与各地广泛交流。时机成熟时举办国家级的邮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现在还没有专门的研究邮文化的机构,高邮建立这个平台可以开创全国先河,从而增强东方邮都的底蕴和底气。
二、提升高邮的集邮水平
应该肯定,这几年高邮集邮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邮协创办了会刊《盂城邮花》,建立“集邮之家”,举办新春邮展。在全市干部中普及集邮知识,周末课堂请集邮家作专题讲座。中小学大都成立了集邮协会或兴趣小组。全市建立基层集邮组织107个,会员8468人。2003年获得“中国集邮之乡”光荣称号。但客观地说,我市集邮的普及程度还不够,登记会员了,但没有集邮;组织建立了,但很少活动。集邮水平、层次也不高,没有高水平的邮集参加省级、国家级邮展,更不要说去参加国际邮展了。参展的邮集获奖层次也不高,更不要说出集邮知名人士、集邮家了。这种状况与东方邮都的称号是很不相称的。
集邮是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寓教于乐、怡情益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特点,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受各种文化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给开展集邮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市委、市政府对集邮事业应给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一要广泛宣传集邮知识和集邮意义,营造集邮氛围。形成“行政推动、部门唱戏、群团参与、各方支持集邮工作”的格局,特别是要倡导领导干部带头集邮。二要加强集邮协会的组织建设,增强其凝聚力和吸引力。近期要做好邮协换届工作,并要抓住这个契机扩大会员,打牢集邮的组织基础。特别要在青少年和离退休老同志中发展会员。青少年学生有兴趣、有数量,是集邮普及的主体;老同志有实力、有时间,是集邮水平提高的主体。三要组织多种形式的邮事活动,不断提高集邮水平。要根据不同对象开展集邮知识讲座、集邮知识竞赛、集邮征文、集邮经验交流、集邮专题展览等活动。市里一年要集中搞一到两次大的邮事活动,政府财政要拿一点钱用于奖励,调动集邮者的积极性,支持邮事活动的开展。高邮集邮工作水平提升了,真正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东方邮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争取再出一枚邮票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承载某个地方历史人文内容的邮票就是这个地方的特殊名片。全国集邮组织有几千家,集邮爱好者有近千万人,发行邮票对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995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我市一枚盂城驿纪念邮票,在全国引起轰动,高邮特别是盂城驿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因为当时从申请到出票不到一年时间,盂城驿还没有修好,邮票画面没有反映盂城驿的真实面貌,只是一个示意图案,也算是一点遗憾吧。现在盂城驿邮票发行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我认为应该把申请发行第二枚邮票放进打造东方邮都的重要议事日程。
这次申请发行的邮票应该反映高邮的什么内容?我想有三个题材可供选择。一个是高邮鸭、双黄蛋。高邮鸭是中国三大鸭系之一,高邮双黄鸭蛋早就闻名海内外,如今又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品牌,很有展示意义。一个是龙虬庄文化遗址。龙虬庄遗址是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图文刻片以及陶罐都可以作为邮票画面。第三个是秦少游,秦少游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佳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全国政协委员有提案要将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中国的情侣节,如果这个提案能被国务院采纳,那我们可大做秦少游的文章,出有关秦少游、或者《鹊桥仙》的邮票适逢其时。
据了解,邮票发行,从提出申请到列入计划、进入设计、印制发行要有两年时间。因此我建议这次邮文化节就可以向国家邮政局提出申请,抓紧运作,争取到2009年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发行邮票。一个县级市出两枚邮票,在全国是不多的,高邮有了两张邮票名片,一定会为东方邮都增光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