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0 00:00:00 作者: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打造“东方邮都”邮文化漫谈之二
高邮的邮文化,起源于春秋(吴凿邗沟),发展于秦汉(秦置邮亭、汉武设县),兴隆于隋唐(隋筑大运河),完备于明清(明设盂城驿)。到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开设盂城驿时,高邮的邮驿文化和邮驿文明已发展到空前的阶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邮驿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识到“驿递天下之血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二十六日,也就是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十二天,就颁布诏令,“设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洪武二年(1369年)颁诏,改全国的元时旧称“站”为“驿”,又因元朝时全国驿名“俚俗不雅”,令翰林院大学士们考古订正,更改驿站俗名二百三十处,如“扬州驿”改名为“广陵驿”,镇江驿改名为“京口驿”等。高邮的驿站元朝时称“秦淮驿”,因其指代不明确,没有特定的含义,故根据大学士们的考正,依秦少游《咏乡》的诗句:“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而更名为“盂城驿”。盂城是高邮的别称。明朝时驿站建筑都很漂亮、高雅,远处的不说,单说扬州的驿站,其建筑就够迷人的:“南直隶扬州府广陵水驿,有船十七只,马十六匹,水马夫一百八十六名,也是较大的驿站,除了驿舍建筑外,并为当地名胜所在。正厅是匾额曰‘皇华’,后堂建有淮海奇观楼,楼下匾额曰‘礼宾轩’……”广陵驿建筑华丽,为扬州一景。
高邮的盂城驿开设于洪武八年,规模也很宏壮,《高邮州志》载:“盂城驿在南门外,明洪武八年,知州某开设。”又说:“永乐元年,知州王俊重修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库房三间,廊房十四间,神祠一间……前鼓楼三间,照壁牌楼一座……驿北为驿丞宅……”
明盂城驿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经过十余年几茬人的努力,终于在1995年年底完成一期工程。盂城驿恢复了原有的容貌:皇华牌坊,气宇轩昂,它是一组古建筑群的先导部分;三门影壁,庄严肃穆,它反映了古代驿站作为官府衙门的威严气势;五间门厅,显赫威风,三明两暗的门房不是普通百姓所拥有;正厅皇华,古朴典雅,是古代高邮州官拜会上级过往官员的厅堂;后厅驻节,堂构峨峨,是盂城驿丞接待各处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巍巍鼓楼,声振四方,敲鼓报时,击鼓报捷;礼宾轩堂,灯红酒绿,笑语笙歌,是宿驿官员寻欢作乐的休憩场所;此外,驿丞宅古色古香,马神庙乍现灵光……
游览了古代驿站的古建筑群,有两个特别的看点可别错过:一是它的纯真性,二是它的民俗性。说到纯真,盂城驿的不少厅堂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它特有的古朴。以后厅――驻节堂为例,它常常让前来考察、研究的专家学者折服倾倒。这厅堂无论从法式特征,还是从风格手法;无论从构造特点,还是从材料质地上说,都是上乘的,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超格的体量,证明它是标准的皖南派建筑风格的典范。特别要强调的是,所有的木构件在修复过程中只用清水洗涤,而绝不用桐油、化学漆涂抹,否则就破坏了古建筑木质材料的历史风貌。再说民俗性,驻节堂明间三开间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南北间的柁梁,其木雕可称为古建筑的极品:双鱼相联,寓意为年年有鱼(余);一支玉如意,包容着万事如意;两块菱形方糕重迭,寓含着步步糕(高升);金元宝、古铜钱,当然是恭喜发财……还有八仙过海、和合二仙、状元及第、刘海戏金蟾、犀牛望月……渗透着明朝盛世浓郁的喜庆、祥瑞、和谐的民俗特征。
盂城驿二期工程,重点是修复跟盂城驿紧密相关联的“秦邮公馆”,恢复明代高邮知州赵来亨《公馆记》笔下的“棠荫小憩”的原貌。“馆”是古代政府的公立招待所,是“驿”的重要组成部分,馆驿自古就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按照打造东方邮都的六大举措,在今后几年内将逐步实施马饮塘景区规划,还原明清时期马饮塘曾饮马65匹的壮观景象,复原作为里下河地区粮食和食盐的中转站、集散地的商埠风貌。这也是规划中的盂城驿景区的三期工程。
这样,经过三期工程的打造,盂城驿景区将变得美仑美奂,基本雕琢完成古代驿站的全貌,充分体现古代邮驿的“基本功能”:传递功能(传达政令、飞报军情);接待功能(递送使客、款待嘉宾);转运功能(转运军需、调运官需)……
明清时期,全国有驿站两千多座,而同时具有水陆转运、接待功能的驿站只有86座,这就是所谓的水马驿,高邮盂城驿就是这些水马驿中的一座中上等水平的驿站。明朝时由于南北两京并设,加之南粮北调的任务极其沉重,明政府从北京到南京沿京杭大运河(长江)设立水马驿共46处,高邮便是其中之一。明人程春宇编纂了《水驿捷要歌》,形象概括了明时南北大运河的全部驿程:
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程。
皇华四十有六处,途远三千三百零。
从此龙江大江下,龙潭送过仪真坝。
广陵邵伯达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
……
运河堤上的里程碑告诉我们,盂城驿向南距邵伯驿约60里,再向南距广陵驿(扬州)约60里,再向西南仪真驿约60里;盂城驿向北界首驿约60里,再南北安于驿(宝应)约60里,再北淮阴驿(今淮安)约60里……这些在运河线上几乎等长的线段,说明这完全符合古代置驿的规律:60里置一驿!洪武元年就规定,六十里设置一驿,这就破解了江淮平原大运河上六十里一处驿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