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一个特殊群体特殊命运的变迁

2007-09-21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始末

不久前,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走进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教学大楼,拥有了一片自己的新乐园。在这个特殊时刻,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孩子、家长们的心里除了激动,更多的是对社会各界的感激。近日,记者走进这所新学校进行了采访。


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里非常兴奋

记者来到特殊学校时,孩子们都还在上课。“从7月19日学校迁建工作启动至8月30日工程完工,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刘春生校长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他感慨地说:“这其中倾注了市委、市政府及教育等部门的大量心血,没有他们的支持新学校不会成立。” 
1992年,为了填补我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入学难的空白,市教育局在原荷花塘小学的旧址上创办了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原来特殊学校在老城区,整个校园只有大小10间建于民国时期的校舍。因为条件限制,房子年久失修,大多已经破旧不堪。夏天,外面下雷阵雨,教室里下小雨;冬天,外面刮大风,教室里也刮凉风。回想起当年,刘校长的眼圈有些发红,“刚开始几年,学校每年只能招到十多名聋哑、智障学生,且都来自家境贫寒的农村。虽然在市教育局、残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免除了孩子们的部分学杂费,但有的学生基本生活费却难有保障,面临着辍学。为了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当时老校长宋耀章经常带着我四处奔波寻求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新宿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特校的办学条件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各项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荷花塘的校舍、场地等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现在,学校搬迁到这里,才真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说着,下课铃声响了起来,刘校长带着记者来到了操场上。记者发现,学生们都显得特别兴奋,有个聋哑女生还不停地向记者打手势,刘校长说:“这是九年级的吴静波同学。她说,新学校很漂亮,教室大、窗户亮,我们的宿舍也有了很大改变!”其他的孩子也高兴地向记者打手势,“孩子们说,自己感到很幸福!”刘校长还高兴告诉记者,不仅是孩子们,特校的老师们对学校环境的改变也感到相当满意。
“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刚刚安装了娱乐器械。孩子们现在有了专门的微机教室、美工教室、体育器材室、律动教室、科学实验室、仪器准备室、语训教室、心理咨询室、图书资料室……并且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的费用全由政府买单。这一切就在一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
刘校长带着记者来到新教学楼前,指着“思源楼”和两旁悬挂着的:“饮水思源感恩社会关爱情,自强不息不负各界助残恩”的对联,跟记者讲起了特校搬迁前后的故事。


思源楼

2006年5月,省教育厅葛高林书记率基础教育处有关领导来我市调研,看到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后要求,尽快启动学校整体搬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市委、市政府随即着手启动了特殊教育学校搬迁的相关调研论证工作,并于2006年7月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卫生局等部门组成的残疾儿童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大量的调查摸排、协调工作,最终确定利用高邮镇所属的城南小学校舍作为特校的搬迁新址。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7月19日,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迁建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至8月30日工程顺利完工。这期间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亲自过问特校工程的进展情况,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没有领导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特校的今天。”刘校长还激动地告诉记者,开学仪式上,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代表,驻邮部队等纷纷赶到特校祝贺,当天学校就收到了爱心捐赠10万多元。
正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秋红所说,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到新的校园,不是一次普通的搬迁,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而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命运的变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