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30 00:00:00 作者:真启梁 文/陆学智 摄 来源:今日高邮
――打造“东方邮都”邮文化漫谈之三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通过邮驿这条被称作“国脉”的信息传递系统,传播政令,飞报军情,沟通联系,运送使客和物资,这对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国家,推动人类通讯事业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邮驿功能到了明代更为明确:“传达政令,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官需)”(《明会典》)这“四大功能”在盂城驿得以充分展现。下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详尽阐述:
邮驿的大多数功能靠大运河及水陆驿道来完成。在陆运还很不发达的封建社会,水运主宰一个政权的一切。临近大江、大河的城市,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往往成为一个区域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北方边境地区的统治,迁都北京,而南京仍为陪都,两京并设,六部照立,两京间公文书信不断,官员往来频繁,物资运输繁忙,从南京经大运河到北京的水陆邮驿路线,显得尤为重要。明朝内地的交通路线,以北京为中心的驿路有八条,以南京为中心的驿路有七条,其中连接南北两京的驿路经仪真、扬州、高邮、宝应、淮安、桃源、宿迁、邳州、徐州、沛县接山东驿路的这条线路最为重要。经过几十年努力,至永乐中期,京杭大运河疏浚成功,罢海运,河运空前兴盛,江河两岸水驿大兴,“水马驿栉比蔓绵”,出现了水陆路线四通八达的盛况。“河畔筑御道,树以柳”,便利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繁荣,改善了通信、接待的条件。高邮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一环,同时作为东部里下河水乡通往上河的交通商贸枢纽,其邮驿地位、交通贸易地位非常突出。
盂城驿位于南、北澄子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隋唐时期,国内邮驿从长安经洛阳至江淮地区的驿路最为重要。江淮平原是隋唐以后财赋的主要来源,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庞大的国家机器,众多的京师人口,强大的京城驻军,构成了一股特别强大的消费力量,再加之北方边境战事频繁,明政府每年要从南京运输四五百万石粮食及大量食盐等其他物资到北京和北方边境,漕河成了当时的一条经济命脉。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从北京至南京设置水驿四十一所,后又增加为四十六所,并派十万大军保护水驿运输安全。明时还规定水驿船只俱用红油刷饰,以示区别,故人称“红船”。《高邮三续州志》载,盂城驿明时有红船十八条,即为此用。后来高邮驿船为了“开后门”改刷黑色,船尾便呈现黑色。“高邮人黑屁股”即由此得名,但那仅是民间传说而己。
盂城驿为水马兼备的中上等驿站,自然肩负繁重的粮食、食盐的调集、汇总、运输的艰巨任务。高邮向东,北至兴化、盐城,南至泰州、南通,广大里下河的物资,皆是由水路南澄子河和北澄子河运至盂城驿东南的马饮塘和盐塘,再经大运河北上。从《明代高邮州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时的马饮塘和盐塘是一泓宽广的水域,具备停泊大量粮盐船只的条件。近版的《高邮县志》也说:“北澄子河,古名运盐河。”也说明这是古时的运盐通道。而盂城驿正处在南北澄子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更有趣的是,盂城驿所在的巷子叫馆驿巷,馆驿巷正南第一条巷子就叫运粮巷,再向南正对着盐塘的巷子叫盐塘巷。这些巷子东头连着马饮塘、盐塘,西边连着南门大街、大运河,它们是由当年挑夫挑运粮食和食盐的通道,馆驿巷、运粮巷、盐塘巷皆因邮驿而得名。
盂城驿还毗邻风景秀丽的风光带,以满足馆驿的接待功能。中国的邮驿历史不单是担负通信、传达政令的任务,它还要用相当大的精力和财力迎送过往官员、接待使客,提供车马和饮食,还得按来客的身份高低备送不同份量的礼品,盂城驿有“送礼房五间”就是证明。馆驿还是地方行政的门面,馆驿建设的好坏,直接反映地方行政的兴衰。一般的驿有亭有楼,有前厅后堂,较大的驿如马嵬驿,还设有佛堂,这是杨贵妃与唐明皇决别的地方。北宋嘉 六年(1061年)苏东坡谒客于凤鸣驿,“视客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高邮盂城驿也不例外,明代南昌人高邮州官赵来亭《公馆记》说得透彻:“皇华有堂,堂构峨峨,后寝渠渠,缭以周垣,启以高门,赭垩黝碧,宏敞炜煌。复于旁南,别为公馆,以馆宾之。”现在我们再来放眼欣赏一下盂城驿周边环境:驿西有大运河,水波浩渺,垂柳婆娑,“邗沟烟柳”为八景之一;再西是高邮湖,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西湖雪浪”列八景之最;东南马饮塘中央有柳荫禅林,正面有华严寺、福海庵以及唐公祠、山川坛;其北,登鼓楼可眺望南城门望云门、宋城墙、魁星阁及镇国寺、净土寺……在这里令过往官宦流连忘返,迁客骚人挥毫题壁……
盂城驿还紧靠着繁华的南门大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刺激着官驿官员消费激情。明清时的南门大街热闹无比,“一个古今繁华所在”(《醒世姻缘传》第88回)蒲松龄在其《高邮驿站》一文中写到:“高邮当水陆之道,南北差使,势若云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荷兰使者尼霍夫在途经高邮时都有热情赞语。朱延庆老师在《全国罕见的盂城驿》中道:“运河中楼船 舰,鼓吹喧呼,好不热闹。驿站附近,商贾如云,贸易兴隆,市井繁华。”南门大街为什么这么热闹,原因主要有三:首先高官显宦往来如梭。明朝南曲之冠王磐(高邮籍)在著名的《朝天子・咏喇叭》中描述:“官船来往乱如麻”,当为盂城驿大运河上喧闹场景的真实写照;其二,众多的中下层官员、文人雅士下驿站、驻公馆、逛街市、寻消遣,以上两类人群构成两股强大的消费力量。元・萨都刺在《秦邮驿》中写到:“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人来。”楚馆,即秦楼楚馆,妓院等歌舞场所。元代的官员如此,明清的官员何尝不是?第三,上文述及盂城驿是里下河平原粮食和食盐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也是上河――大运河南北货物往下河腹地的中转站和集散地,盂城驿、马饮塘和南门大街一带店铺林立也就毫不奇怪了。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盂城驿在完成驿站的传送功能、接待功能、转运功能中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