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杨国祥:传唱《高邮西北乡》的“发烧友”

2007-10-11 00:00:00    作者:晓晖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结拜了干妹子,家住高邮西北乡呀!相交了才郎哥哥,家住在六里庄呀!咦呀呀子开上三般陆又陆陈行……”近日,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验收组来高邮时,72岁的杨国祥老先生演唱了一曲“土得掉渣”的《高邮西北乡》,这首原汁原味的高邮民歌给验收组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称这首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歌词简洁、寓意深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称之为高邮民歌的瑰宝。
                                     
“一天不唱就不舒服”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市区东台巷1巷1号,拜访了被熟悉的人誉为传唱《高邮西北乡》“发烧友”的杨国祥老先生。刚刚走进巷口,就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随风飘来。
“小小呀砚台呀,四角又占方尔尔;五湖三江水,滴在哪个正当央,咦呀呀子幺,手提羊毫笔写上个三两行幺……”记者见到了杨国祥老先生时,他正站在自家种满花草的小院子里放开喉咙高歌,双手还摆着各种姿势。
“老杨年轻时就喜欢唱这首歌,一直唱不厌。”老伴徐红笑眯眯地告诉记者,“每天早晨老杨都去公园唱,下午在家里还要唱上一阵。”“杨老嗓子好,唱的还是从前的那个调,我们都爱听他唱。”同行的市歌舞协会专业人士陈鲁高介绍道,“这首高邮民歌原来是老百姓劳动时用来解闷的。”
        “现代年轻人不少人都听不懂,也不爱听了,但是我一天不唱就不舒服!不唱歌喉咙就会痒,唱起歌心情才舒畅。”杨国祥唱完后跟记者聊了起来:“《高邮西北乡》是我们高邮人自己的民歌,有自己独特的节奏,我年轻的时侯,只要唱上一句,周围群众都跟着帮腔应和,越唱越有劲,有说有笑,工作一整天都不觉得累。”


杨国祥和老伴讲述当年的故事

   
“这首民歌可以唤起我们对家乡的热爱”

“这首民歌可以唤起我们对家乡的热爱。”杨国祥老先生感慨道。出生于1936年的杨老童年有着诸多的苦难和不幸,因为父母去世早,4岁时他就被送到了孤儿院,刚满13岁就参加了工作。在孤独和苦闷中,老一辈的高邮劳动人民爱唱民歌的习俗被他不经意地“传”了下来。
  “没有哪个人专门教我,就靠自己边听边学。”刚参加工作时,杨国祥在城北米厂(当时叫粮行)工作。十几岁的杨国祥与其他工人一起劳动,每天来回于码头与粮行之间,扛笆斗、筛大筛……工作十分辛苦。每天干活干累了,年长些的师傅们总喜欢唱《高邮西北乡》,耳濡目染,杨国祥很快就学会唱这首歌,并且喜欢上了这首民歌。
“这首民歌共分三段,主要讲述了发生在高邮湖边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节奏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优美的旋律烘托出了高邮西北乡的美景。”提起这首歌,杨老是滔滔不绝,“这首歌不但可以唤发人的精神,也让我们了解到了高邮是鱼米之乡的真正含义。”“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己除了会唱歌什么也不懂,而从这首民歌中让我渐渐地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高邮湖的鱼虾,芦苇荡里的野鸭,还有高邮的大米。可以说全国没有多少像高邮这样物产丰富的地方,所以我们高邮人都应该学唱这首民歌。”


杨国祥正在院中高歌

                                         
“唱歌能活跃气氛,又能提高效率”

因为爱唱歌,杨国祥在城北米厂渐渐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人缘。组织上也发现了杨国祥,并开始培养他,他得到了边学习边工作的机会。杨国祥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很快他成了城北米厂的干部。但就算工作再忙,杨国祥一有时间还是喜欢唱上两句。
“唱歌能活跃气氛,又能提高效率。”1982年,杨国祥担任高邮面粉厂的厂长,就任后他首先组织人员成立厂宣传队,经常组织宣传队员送歌到车间,活跃了工厂的气氛,丰富了工人师傅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享受了生活的乐趣,陶冶了情操。
“《高邮西北乡》还帮我们厂推销了几十吨面粉,争取了一些大客户。”杨老骄傲地跟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期,当时面粉厂除了按国家调控计划加工面粉外,没有其它业务。为了提高厂里的效益,增加职工的收入,杨国祥动了不少脑筋。有一次,去东北铁岭出差,杨国祥结识了当地的粮食局局长。这位局长不知道高邮这个地方,杨国祥就想了个办法,现场给局长唱了段《高邮西北乡》。结果,这个局长对高邮产生了兴趣,决定到高邮看看。当看到高邮湖及大片的稻田后,当即决定购入高邮面粉厂的面粉,成了面粉厂的大客户。这也是几十年来,杨国祥一直对《高邮西北乡》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希望更多的人唱这首歌”

采访快接近尾声时,杨国祥的小女儿杨向军正好来看望父母,她告诉记者,父亲因为爱唱歌,所以一直都这么开朗,身体也不错,这真让我们做晚辈的省心不少。家里大事小事,父亲都要给我们唱《高邮西北乡》这首歌。
“只要我还能唱得动,我会一直唱下去。”杨国祥自豪地告诉记者。2000年,中央电视台文艺栏目摄制组到高邮采风时,发现了正好在奎楼脚下唱《高邮西北乡》的杨国祥,主持人主动采访了杨老,还现场录制了这首歌。“我从小没上过学,在党的领导下,我学会了写,学会了算,能演能唱,我很感谢共产党,感谢这片土地,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每天唱这首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杨国祥老先生的心声。
目前,传唱《高邮西北乡》的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无人乃至失传的境地。杨国祥有些担忧地说:“高邮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如果《高邮西北乡》失传的话,是件很令人痛心的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传唱这首歌,把我们本土的民歌传唱下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