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界首驿,盂城驿,一县两驿数高邮

2007-10-17 00:00:00    作者: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有个盂城驿,盂城驿已为世人所熟知。

        高邮历史上还有座界首驿,知道的人恐怕不太多了。

        界首驿,坐落在界首古镇上,从高邮城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约60华里便是。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将界首驿与盂城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通过比较悟出点什么:

一、开设时间

界首驿,据志书载,元世祖14年(1277年)置界首驿。

高邮驿站,最初建于何时,历史无从考证,只知道宋代叫“迎华驿”。“迎华驿,驿前井号义井,睹井右知其处。”“(迎华驿)在都酒务街。”元代有高邮驿,至正年间改名“秦淮驿”,又名“秦邮驿”。明洪武八年(1375年),开设盂城驿至民国。

二、地理位置

界首驿在界首镇西,盂城驿在高邮南门外馆驿巷。

三、建筑设置

明·隆庆《高邮州志》载:“界首驿在城北60里。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州李某开设。正厅五间,后厅五间,穿堂三间,库房三间,鼓楼二间,廊房十四间,马房二十间,驿丞宅一所,马神庙五间,门房三间。”

明·隆庆《高邮州志》又载:“盂城驿在南门外,明洪武八年知州某开设。永乐元年知州王俊重修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库房三间,廊房十四间,神祠一间,马房二十间,前鼓楼三间,照壁牌楼一座……驿门三间,驿北为驿丞宅一所,共房十二间,夫厂一所六间。”

四、人员建制

界首驿,按编制“设驿丞一人,攒典(驿丞副手)一人,界首递运所大使一人。”

         盂城驿,按编制亦有“驿丞一人,攒典一人,差头一名,棚头(清代陆军编制,十四人为一棚)三名;兽医一名,马夫六十一名,旱夫二十三名,水夫一百七十名”(《高邮三续县志》)。

由此看来,界首驿与盂城驿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设置上都非常相近,主体建筑的模式几乎相等。在人员建制上,两驿各设驿丞、攒典,设置完全相同,而且驿丞的任免直属中央(吏部),与地方无关。因此说,设在县城的盂城驿与设在集镇上的界首驿,两者的地位是相等或接近的,没有行政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只不过所承载的“业务量”有所差别。笔者认为,公元前223年秦王在高邮置邮亭,而作为邗沟古道上同样重要的一环——界首(姑且这么称它)是不是也设立了邮亭或类似的邮驿组织,从“六十里置一驿”的邮驿设置规律来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下面再补充一些关于界首驿的内容。

关于界首驿的规模,除了史志,我们还能从其他资料中找到记载:

其一,界首驿还应有一座“邮亭”。

清·戴瀚《舟次界首驿》诗云:“秦邮北境湿青冥,晚系兰舟就驿亭。树顶帆樯来似马,沙头灯火聚如萤。地居最下烟多湿,天欲长晴水不腥。独爱溪云无限乐,鱼鸦水尽卧寒汀。”

         著名诗人金銮就有写盂城驿、界首驿的诗。其《再过界首哭薛东山》有“湖上重来访隐君,亭边独立见遗文。……”诗句,这个“亭”也是驿亭。孙蕙诗《雨雪夜次界首驿即事二首》有“津亭风急夜寒生”句。

“晚系兰舟就驿亭”,当然是界首驿的驿亭了。这里的“驿亭”决非虚指,而是实实在在指物。自秦汉以来,“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常有“长亭送别”的说法,即是指此意。界首驿距高邮60里,设一邮亭也是正常的。

其二,界首驿还应有“驿楼”。

清·彭桂《过界首驿》有“避人江郭与江村,近水人家掩筚门。树拥驿楼相见远,灯催成鼓著犹喧……”这里作者鲜活勾画“树拥驿楼”风景画。

著名的王士在《界首驿寄家兄》中也说到界首驿的“驿南楼”,诗云:“楚天风送采菱舟,菱叶青青稻叶秋。兄弟相思二千里,木兰亭北驿南楼。”

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有《题界首驿二首》,写得更是传神:“清气扑人湖面水,幽声到耳树头风。麦黄蚕老樱桃熟,正是淮南四月中。”“平湖过雨天开镜,落日放船人打鱼。野老柳荫沽黍酒,行人马上得家书。”萨翁此二诗作于顺帝至正三年癸未(1343年),年七十二岁,服丧期满,升任江浙行中书省郎中,赴杭州上任,途经界首,看得出来作者此时心境甚佳。途中在马上又得到驿差送来的家书,更是喜不自禁。不过要说明的是,这“行人”,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封建士大夫阶层,邮驿开始对士大夫私人服务也是一大进步了。

上文我们曾经说到,为什么在全国2000多座城市中,高邮是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为什么2000多年来高邮之名一直沿袭未改?为什么明清时全国2000多座驿站而今只有盂城驿保存得如此完好?为什么2000多年来高邮人民对邮一往情深?这是一个难以破译的谜。

一县两驿,全国惟一,高邮与“邮”的缘分,是一种奇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