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9 00:00:00 作者: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打造“东方邮都”邮文化漫谈之六
中国邮文化是一种贯穿古今、遍及华夏,而内容又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末期,它表现为以驿站为载体的邮驿文化。民国以后,驿站完成使命而成为历史,但是,中国邮文化却传承了邮驿文化的精髓,沿袭了邮驿文化的习俗,伴随着现代科技而发展,而倍加朝气蓬勃。
邮文化的代表作在高邮,邮文化的灵魂在高邮,邮文化的精髓在高邮,高邮是邮文化的传承之地。
让我们从高邮的历史渊源看中国邮文化的文明。这些厚重的高邮邮驿史实,从上层建筑的层面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折射出高邮人对邮驿文明的贡献:
1、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上的象形文字,表明了原始社会信息传播;2、公元前487年,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邗沟通驿道,同时开启了高邮邮驿之先河;3、公元前223年,战国末期秦在高邮“筑高台,置邮亭”,诞生“高邮”,高邮人开始了对邮的执着追求;4、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在高邮设县,经过105年的努力,高邮完成了由村镇到县城的蜕变;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淮地区邮驿地位空前增强。范文澜说:“长江流域开发成富饶地区……支持隋唐以来社会生产力上升。”江淮邮驿的发展,促进了高邮生产力的上升;6、明设盂城驿,并成为两京之间运河线上一处中上等水马驿站,高邮邮驿地位大为提高;7、清盂城驿在“康乾盛世”和全国其他驿站一样,发展到了极致;8、古文物盂城驿修复,邮驿博物馆开设;盂城驿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邮政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邮电部在盂城驿举行《古代驿站·盂城驿》邮票首发式,并举办’95邮驿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2003年、2005年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及学术讨论会,今年又举办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而且今后每两年将举办一届中国邮文化节。9、高邮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东方邮都”,并逐步实施“六五一”工程;10、2006年高邮已着手将中国邮文化申报(扬州)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邮驿虽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邮文化非但没有消亡,相反随着邮政、电信、宾馆接待娱乐业的蓬勃兴起、发展和壮大,而越来越显现其活力。中国邮文化已演绎成一种力量、一种理念、一种习俗、一种精神,被一代代邮的传人发扬光大。
高邮的邮文化遗存,不惟是精神的,而且是物质的,是有实实在在的“实物”的。让我们再从高邮的邮文化的实物遗存看高邮人的贡献:
1、有新石器时代的龙虬庄陶片文字——反映新石器时代高邮先民传媒文化的萌芽;2、有春秋时期吴王开凿的古邗沟遗址;3、有秦代在高邮设邮亭的史实及《高邮州志》的精准记载、纪念秦代在高邮设邮亭的“秦邮碑亭”的纪念碑和碑亭、秦汉时期驿站上马石4只;4、有隋开凿的京杭大运河(高邮段),古邗沟、古驿道和古运河边的两根南粮北运的纤夫石柱,以及石柱上一道又一道的纤痕;5、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开设的盂城驿遗存(已完成一期、二期修复工程,占地1800平方米),内设有“中国邮驿博物馆”;6、城南有一大片(占地16000平方米)与邮驿文化紧密相关的建筑群及相关街巷、河塘。其街名巷名是:馆驿巷、马饮塘巷、运粮巷、盐塘巷、南门大街、三层楼巷。河名、塘名是:马饮塘、盐塘;两塘东边连接南澄子河和北澄子河(古名运盐河)。7、有元、明、清三代上百首(篇)古人咏高邮驿站(盂城驿)和界首驿的诗、词、曲及专述文章;8、有《高邮州志》关于界首驿的记载;9、有馆驿巷西首、大运河边的古接官厅石阶和运粮巷、盐塘巷西首的古代运粮盐的石阶;城北有康熙下江南驻跸高邮离船上岸的“御码头”;10、有明隆庆《高邮州志》关于“邮亭”、“盂城驿”、“皇华厅”、“马饮塘”、“界首驿”、“马棚巷”最明确的记载;11、有与邮文化、高邮邮驿密切相关的实地遗存:“马棚巷”、“马棚镇”、“杨家坞”、“万家塘”、“八里铺”、“二十里铺”、“车逻铺”、“第一沟铺”、“第二沟铺”、“第三沟铺”……12、有1995年邮电部和高邮市政府联合举办的’95邮驿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论文集;13、有1995年邮电部举办的《古代驿站·盂城驿》邮票首发式活动及系列邮票、邮品;14、有1997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四届邮文化节节庆活动及相关论文集;15、有打造成雏形的“东方邮都”及系列活动,有为打造“东方邮都”制定的“六五一”工程规划。
……
邮文化发展到今天,外延更扩大了,内涵更丰富了;部门的门类更多样,部门的分类更精细,部门的拓展更广阔……
1、今天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广电事业异军突起:邮政通信、移动电话(手机、小灵通、大灵通)、固定电话、网络、传真、报刊、电视、广播等等日新月异,迅猛发展;2、宾馆(旅馆)接待业、餐饮娱乐业突飞猛进:公办的,民营的;星级的,准星级的,大众化的;涉外的,非涉外的……卡拉OK厅、歌舞厅、休闲厅……应有尽有;3、今天还迅速崛起一系列新的产业,都源自邮驿,而且紧扣邮文化。如邮政银行——源自清朝的银钱票据传送汇兑;包裹邮寄——源自唐宋的“充信”习俗(即随信附寄礼品的习俗);邮政物流——源自唐代私人办邮的“驿驴”;特快专递——源自古鸡毛信、火烧信(火烧信封一角、两角或三角,表示不同程度的紧急情况),源自古代“专人送信”。
鲜花礼仪服务是古代公馆服务的一种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时期的“充信”习俗,有“千里寄鹅毛”的说法,这说法可上溯到北宋的苏东坡和高邮秦少游的一段交往佳话。苏东坡曾路经扬州寄信给秦少游,并附带土特产给在家乡读书的秦少游,励其读书上进,且赋诗曰“且同千里寄鹅毛”。(据《汉语成语词典》)
邮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高邮的地域文化,而高邮的五个“惟一性”又正是中国邮文化的结晶。作为中国邮文化象征和标志的盂城驿,不仅见证了中国邮驿文化的光辉历史,而且又以实实在在的物质遗产提高了中国邮文化的品位。高邮具有中国邮文化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晶体,高邮以两千多年的奋斗历史和邮驿历程解读了中国邮文化的真诠(真谛),高邮人让中国邮文化的潜质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世界上任何城市都无法媲美的。
高邮是中国邮文化的代表,高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邮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在高邮看中国邮文化,既具有普遍意义的代表性,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性,还具有指导意义的权威性——高邮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理直气壮、不无骄傲地说:以高邮的名义申报国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恰如其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