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5 00:00:00 作者:葛建亚/文 任仁/摄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葛建亚先生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文献集邮研究会会长,中华文献集邮指导工作小组负责人。《“东方邮都”魅力的迸发》一文,是葛先生参加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的感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葛建亚先生对高邮这片热土的深厚情感,他对目前我市集邮文化的发展、集邮队伍的建设、集邮水平的提高诸方面提出的殷切期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在高邮落下帷幕。《集邮报》的新闻标题这样写到:“‘东方邮都’大摆集邮文化盛宴”。(如图)
此次邮文化节期间的活动精采纷呈,不愧为一场“盛宴”:开幕式在刚刚落成的邮都文化广场隆重举行,热闹非凡;“庆十七大、迎奥运会”集邮精品暨书画艺术作品展在邮都广场会展中心推出,不同凡响;市体育馆内上演的“魅力邮都”大型文艺晚会美仑美奂;运河西堤的焰火燃放似天女散花,活力四射;中华集邮文献馆、《文献集邮》杂志社挂牌,庄重热烈;市民广场“邮人绘邮”场面恢宏,群情激荡;“邮文化与邮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高论频发,引人入胜;全国省级邮协秘书长工作会议务实求真,运筹帷幄;文献集邮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此间,在高邮落户的中国纺织服装城盛大开业,招商推介、项目签约,成效明显。总之,文化搭台,搭得精彩;经济唱戏,唱得响亮。本届邮文化节比之前三届更具魅力,规格之高,内容之丰富,气氛之热烈,令人叹为观止。
适逢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举办的这次盛大的邮文化节庆活动,是正在打造中的 “东方邮都”的一次魅力迸发,是对十七大发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的响亮回应,是献给十七大,也是献给中国集邮界的一份厚礼!
此次到高邮,便在《高邮信息》报上读到全国集邮联理事、高邮市政协主席、高邮市集邮协会会长倪文才先生的大作——《打造“东方邮都”软实力的思考》。所谓“软实力”,就是将邮文化挖掘和彰显的强度。“东方邮都要得到全国集邮爱好者、各级邮协以及亚洲集邮联、万国邮联的认同,还要靠邮文化,包括集邮文化本身的发展。”“根深才能叶茂,群体性集邮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氛围的浓厚,也为以邮会友,推动邮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倪主席的这番话诠释了高邮市打造“东方邮都”软实力的新思路。
葛建亚在中华集邮文献馆接受媒体采访
说实话,两年前,高邮市提出打造“东方邮都”这一口号时,我与许多“局外人”一样,既感到新奇和振奋,又觉得不可思议: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缘的高邮在中国的版图上并不起眼,口号固然响亮,但目标和定位是否恰当,步骤和措施能否跟上,品牌能否开掘和延续,不免在心中打问号。然而,“百闻不如一见”。两年来,多次去高邮参加“东方邮都”打造座谈会、论证会,并磋商在集邮领域的合作,对高邮决策层的眼光和思路、领导艺术和工作魄力,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深有所感。作为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拥有悠久的龙虬文明、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驿站和丰厚的邮文化积淀,面对历史的传承,时代的机遇,市场的挑战,高邮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差别化竞争、错位式发展的战略,提出了打造“东方邮都”的构想,决定用5至10年时间,把高邮打造成国内著名、世界闻名的“东方邮都”。在国内城市化及其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高邮人唱响“邮”之歌,以“邮”为媒,以“邮”兴邮,以“邮”兴市,以独特的城市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整合城市资源,形成城市的鲜明个性,凝聚人气,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市民素质,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邮市打造“东方邮都”不仅吹响了从龙虬文明走向全面小康的进军号,也是振兴和繁荣我国集邮事业的福音。“东方邮都”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必将在给高邮人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为整个集邮界所分享,我们理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支持和帮助。
高邮打造“东方邮都”的目标的确令人振奋,但要把目标和规划真正落到实处,还要靠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高邮在打造、拓展邮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应重视邮文化尤其是集邮文化本身的发展。集邮队伍的扩大、集邮水平的提升、集邮协会的组织建设、群众性集邮活动的开展,是高邮邮文化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条件。只有夯实基础,辅以行政推动和制度创新,同时倡导领导干部带头集邮,才能真正形成浓郁的集邮氛围和打造“东方邮都”的软实力。目前,高邮已建立基层集邮组织107个,会员8468人,中小学大都成立了集邮协会或兴趣小组,但总体来看,集邮普及程度还不够,平时活动也较少,编邮集者较少,参展邮集获奖高级别较少,集邮名家也少。这种状况与“东方邮都”的称号很不相称,必须从基础抓起,下大力气练好内功,在打造“东方邮都”的征程中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我们期待,我们注目,我们将为“东方邮都”魅力的更大迸发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