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30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刚刚落幕,市集邮协会顾问张愈便与记者联系:“我市大清邮局原址有新说。”
10月24日下午,记者与张愈一道走访了居住在城区杨家巷,今年80岁高寿的时学海老人。
时学海家五代人从事理发行业。他家原址在荷花塘小学附近,祖上开办的理发店在复兴西路的路口。时学海孩提时由家里到理发店都要路过坐落在东大街(现在的人民路)的老邮局。这座邮局即在人民路上的斗鸡巷与陈家巷“十字路口”的交汇处(见下图)。
据时学海老人回忆,那座邮局坐南朝北,为两开间门面,木质柜台。柜台有些高,柜台上方是木质栅栏,有两个圆形窗口,供人购买邮票或寄递邮件之用。室内东侧有一张能坐4个人的长条形木质靠背椅。柜台一侧有木栅栏门,可通柜台后边的办公室。邮局西山墙外侧(即斗鸡巷内)有只浅绿色邮箱。
时学海老人说,他从小就听上辈人说,这个小门面邮局亭子,就是清朝时创办的邮局。
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很少有人到邮局买邮票寄东西,柜台里也就一两个工作人员。记者问时学海,那时工作人员穿什么颜色的工作服时,时学海说:“穿绿色制服。”
大清邮局怎么会设在高邮的人民路上呢?
让我们来了解下大清邮局创建的过程吧!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3月20日,清朝政府准许由海关总税务司创建官办邮政,在全国24个重要城市设立邮局。此后,逐渐沿交通要道向全国各地重镇拓展。
高邮,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水陆驿站。因此,仅在大清政府开办现代邮政的第三年,便在此设立邮局。
据史料记载,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9月26日,大清政府批准在高邮开设二等邮局,局址设在北门外。邮务隶属于镇江总局,办理的业务是收寄信函、明信片、印刷物和新闻纸(即报刊杂志类)。邮件由镇江开清江浦(今淮安)的客货轮船代为邮运。
据说,当时高邮邮局的邮务虽然隶属镇江总局,但其级别与镇江邮局平级,均为二等邮局。又得知,当时高邮邮局负责人职务为汉文供事,名叫葛雅各(疑为旗人),另配信差一人。清朝官职庞杂冗多,“汉文供事”是什么官、相当于现代什么官?如能考证出“汉文供事”一职,当可明确“二等邮局”是何规模。
晚清年代,高邮城有四处繁华热闹之地,都与四座大石拱桥相关,即南市桥(今南石桥处);北市桥,在今承志桥附近;多宝楼桥,在今复兴西路老鞋帽厂处。另一座,称税务桥,现在所指认的大清邮局原址即在该桥附近。
南市桥、北市桥,不必多解释,高邮老城区原貌呈南北长、东西窄之状,一南一北两座桥为繁华闹市,当在情理之中。那多宝楼桥的得名,是缘于复兴西路这一带多有波斯(今伊朗)客商云集,他们在此地经营珠宝。税务桥的得名可能是清政府县衙门税务机构设置在此。
清朝邮政,是清政府准许由海关总税务司创建官办。由此推论,高邮当时大清邮局设在税务桥附近,当是“顺理成章”。而且,当年的税务桥一带也是十分的热闹繁华。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解放前,高邮城区通三垛、兴化之路,即由现在人民路通往泰山庙向东而行(以水路为主),可见当年人民路是高邮城区东西走向的热闹昌盛之地,大清邮局设在那里,不足为奇为怪。
那么,大清邮局又是何时从原东大街上消失的呢?据有些老人介绍说,自从1939年10月2日侵华日军侵占高邮城后,他们为了统治奴役高邮人民和巩固他们的堡垒,在高邮城里拆迁了许多店铺和居民住宅。东大街上以及现在城北小学门前的路,都是侵华日军在那时拆迁拓宽的,这样日军的军用车辆就可以从扬州至清江(淮阴)的公路上(高邮人俗称上河塘)直接而下。由此推断,大清邮局估计就是在那个时候消失的。
记者曾于今年9月6日在《高邮信息》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为历史留下集邮踪迹》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后经市邮协副会长张愈先生多方走访寻觅,初步确定我市大清邮局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北派出所所在地(人民路陈家巷5号)”的文字。现在,张愈又进一步探访寻觅,在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北派出所所在地南侧10多米的地方,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可以说,大清邮局原址由前文的“初步确定”,到此篇文章可以用“进一步确定”来作一个小结。
张愈与时学海老人期盼有关单位作更为深入翔实的调研,从而为高邮这座“东方邮都”和我国惟一的“中国集邮之乡”再续锦上添花之妙笔。
如此,高邮城南有古代驿站盂城驿和中华集邮文献馆,北有大清邮局原址和当铺(两处相距三十四米)。南北两地人文景观遥相呼应,当又为高邮增添了一个不可得多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