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1 00:00:00 作者:潘俊恺 张晓晖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一个主讲人,六七位嘉宾,数百甚至上千听众,围着一个中心讲台,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这,并不新鲜。
但,如果这名主讲人是热心公益事业的普通人,如果嘉宾是普通市民,如果听众都是彼此面熟的邻居,如果讨论的是大伙共同关心的话题……这,就非同寻常了。
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百姓学堂”,就是采用讲师与群众当面对话,平等沟通;讲师对群众最关心的话题,解疑释惑。所有的讲师都是通过媒体从社会公开招募的:公务员、法官、医生、教师、导游、下岗再就业的老板等等。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公益事业的普通人,为群众提供最贴切的精神服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被舆论称道、让专家赞许。
如何引导全市人民共同建设“富裕、生态、文化、法治、和谐”的新高邮?在此之前我市已经有面向副乡局级以上干部的文化品牌“周末课堂”和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秦邮文化讲坛”,那么面对广大市民群众,如何用先进的文化来鼓舞群众、引导群众,搭建一个为群众提供最贴切的精神服务的平台,成了市委宣传部今年的一项重要的使命。
年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秋红提出了办“百姓学堂”的创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直白的解说、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当好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生活的“导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播音员”,让普通群众远离牌场、迷信活动,走进自己的课堂,享受可口的“精神大餐”。
为了保证“百姓学堂”顺利开通,市委宣传部通过精心策划,严密实施,主动下基层调研、进行民意调查、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的意见等,向社会公开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讲师,组成讲师团,并且提出了“百姓学堂”采用由讲师团提供“菜单”,群众按需求“点菜”听讲的形式,为群众提供最贴切的精神服务。进而,让市民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增强他们争当现代文明人的自觉性。
迄今,这样的活动在我市各社区已经举办了20多期,参与居民逾万人次,且正在更加广泛深入地推广开去。那么,志愿者讲师是怎么想?怎么讲的?群众是怎么看?怎么说的?市委宣传部下一步还有一些什么计划?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秋红到社区调研
志愿者言
张贞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副主任):
当部里通知我成为“百姓学堂”第一讲的志愿者的那一刻,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为“百姓学堂”带好头,为“百姓学堂”多做贡献,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本身我就负责文明这块工作,于是决定以一篇《改陋习、树新风、做文明市民》掀开“百姓学堂”的第一页。这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
“天下大事,必行于细”,重视“讲文明”就是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想想我们每个市民都生活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心情都是非常舒畅,打造一个文明的城市,就是我们市民应尽的义务。当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完成演讲时,场下的市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的听众侧着脑袋仔细聆听,有的还带来笔记本认真记录……有着这么多热心于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市民,高邮的腾飞肯定为时不远。
孙兆民(原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3月初,当我看到《高邮信息》上刊登招募“百姓学堂”志愿者讲师的启事后,感到非常高兴。 以前我长期从事宣传、群众工作,当时我就想利用这个平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社会。了解到老百姓因为不懂政策有时对政府的做法感到不理解,甚至不满意,于是我报名参加了“百姓学堂”的讲座,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有关劳动保险方面的知识,在这其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这样的经历让我的生活变得很充实,感到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
我只想默默无闻地去做一点事,让我这个受益人去服务更多的人,让人们感受到来自“百姓学堂”的人文关怀,并不断地关注和支持这个新生的品牌,让它茁壮成长,这是我做为一个志愿者的良好心愿。
陈红珍(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
第一次参加“百姓学堂”讲座时,我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没想到有不少听众比我还早到。我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跟大家讲解的当然就是有关心理与健康方面的话题了。当我跟大家介绍健康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心身疾病、心理问题时,市民们都听得特别投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得出许多群众十分渴望了解相关的知识。那个平常的周日,因为“百姓学堂”的缘故变得特别有纪念意义。
高邮是一座文化城市,文化的传承有很多方式。我觉得“百姓学堂”就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市民聚精会神地聆听讲座
市民发言
曾先生(离休老干部):
“百姓学堂”作为一种新兴现象,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百姓学堂”是市民省时省力获得知识的捷径。我参加了几期“百姓学堂”,发现它立足社区,贴近百姓,关注民生民计,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进行讨论,政府、企业、居民互动,让百姓与政府有了沟通的渠道。我感觉到政府变得亲民了,办事效率也高了,百姓的问题和建议也得到解决和落实。
陈女士(琵琶社区居民):
我认为“百姓学堂”这种形式很好,因为它能够营造一种氛围,让社区邻里之间能有较多的交流。邻里之间坐在一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相互交流。来主讲的人大多学问都很不错,讲得通俗易懂。“百姓学堂”说的是百姓感兴趣的话题,这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学堂。
居老师(中学老师):
“百姓学堂”的出现说明了市民对知识的需求在增加,这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是一种好现象。这种针对市民的学堂,贴近百姓生活,还能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百姓学堂”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掌握好市民的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市 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要求;其次,“百姓学堂”的组织者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与健康性,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孙桂兰(琵琶社区主任):
开展“百姓学堂”很好,一些很难直接向上级反映的问题,在这里可以直接反映,领导们作为一名听众,也能直接听到。此外,“百姓学堂”因为找准了居民们的切入点、兴奋处,每次学堂开讲,总是一派热闹沸腾的景象。
讲师在“百姓学堂”讲解。
主办方言
市委宣传部:
“百姓学堂”的举办,是我市打造文化高邮、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办以来,因其直接面向基层,普惠于民,达到“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而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通过半年多实践来看,百姓学堂有很强的生命力。开办当初,我们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招募了十多名志愿者讲师,组成自愿者讲师团,在市内各个社区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不断有热心于公益事业且有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人加入到志愿者讲师队伍中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志愿者讲师团已经发展到60多人,所讲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金融、卫生、健康等各个方面。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运用“百姓学堂”这一载体,进一步拓展其受众面,增强其影响力,把百姓学堂办到工厂、学校、乡镇村组。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百姓学堂”活动,加入到志愿者讲师队伍中来,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