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9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写在高邮门球运动开展20周年之际
每天早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市体育馆东南角的4个门球场上,便会活跃着一群老年人的身影。在老人们的棒击下,圆滑的小球不时划出优美的线条,向球门“奔去”。球场上不时传来像孩子一样的呐喊声和掌声。门球给这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位于市体育馆的门球场,也成为了他们享受晚年生活的“乐土”。
队员正在比赛
“进球了,加分……”近日,记者去采访时,门球馆的4个门球场内几十位老年人手握T型门球棒正玩得热火朝天。尽管天气已开始转凉,而且只是平时的非正式比赛,但4个门球场上的老人们都带着队牌,打得非常认真;每个场上的教练员、裁判员、记分员各就各位。
在东南角一门球比赛的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的市门球协会主席林正德。“这个球打得好!”看到有队员进球,林正德立即站起身来鼓掌叫好。“哎哟,可惜!太用力了!”当队员不小心把球打得远离球门时,林正德又替他们惋惜。
“别看我们门球协会会员是清一色的老年人,但打起球来都非常认真。两军对垒时,有时为了一个球的胜负,我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仍是亲密的朋友。”趁着打球的间隙,林正德告诉记者,大家因为接触门球而结缘,所以除了在一起打球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联系。打完球,大家一起交流交流球技,在一起聊聊人生,增添了许多乐趣。
对于记者的采访,老人们很欢迎,并非常开心地向记者“炫耀”球队的成绩。“我们是各大比赛的获奖专业户!”1990年3月,刚刚成立两年的高邮门球代表队获得了第一张奖状——江苏省老年门球邀请赛第二名。从此,门球队便一发不可收,成为各大老年门球邀请赛的得奖专业户。
老人们用“拿奖拿到手软”来形容他们的感受。提起门球协会曾经取得的辉煌战绩,林正德十分自豪地给记者看了一份统计:20年来,门球协会多次南征北战,在六省一市华东赛中获第3名,全省三次十强排名赛中分别获得第2、第5、第7名;在省级以上赛事中9次夺冠军、12次获亚军。林正德自豪地说:“目前,门球是高邮体育获得省级团体冠亚军最多的一个项目,为宣传高邮发挥了作用”。
门球协会奖杯柜
在门球场不一会,记者就被那里爽朗的笑声感染了。开朗爱笑的张婉珠说,她打门球已经12年了,从中得了不少益处。原来她身体不是很好,常常不是头晕就是头疼。自从学打门球后,她的身体比原来好了许多,头也不疼了。她的爱人从市防疫站退休以后,在家闲着没事,她就动员爱人加入了打门球的行列。就这样,只要家里没事,夫妇俩肯定会成双成对地出现在门球场。张婉珠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她老伴打门球虽然比她晚,可球技却是这两个球场上的佼佼者,而且他还是卫生队的主力队员呢。
另一位门球队的“腕”级人物苏桂龙告诉记者,门球这项运动靠的是技巧,运动量不大,所以特别适合老年人。门球简单易学给老人们带来了自信心,运动不再是年轻人的特长,老年人也可以动起来。
市门球协会教练李宇宙是力促我市发展门球运动的人之一,对门球协会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他告诉记者,我市门球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门球队成立时只有14个人,并且都是生手,对门球没有太多的了解和经验。随着城市的发展,门球运动也逐步得到发展,并且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现在门球协会已有国家一级裁判员5人,二、三级裁判员多人。
作为门球协会元老级的人物,徐小明打门球已有20年,据他介绍,他们这支门球队伍是1987年成立的,成立的原因是当时人大、政协14位退休老同志为了解闷。门球队刚成立时,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场地,这帮老同志每天就在体育场跑道上练球,体育场跑道的一角就是当时的门球场。 “上个月,门球协会过20岁生日时,市领导、扬州门协和兄弟县市的领导都来祝贺门球馆落成。”
“算起来,我已经打了快十年的门球了,真是越打越喜欢。”市门球协会副主席董恒道是门球队里的主力队员之一,敢打敢拼,不畏惧任何对手,以“战士”的精神驰骋在球场。他认为,球场似战场,瞬息万变,魅力无穷,要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他说,场上十分钟,场下十年功,练得好才能打得好,熟能生巧,比如打擦边球的技术,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不成,而且还要“杆不离手”,如果有些天不练,就会手生。
用“战士”的精神去打球,追求的是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并不是真像打仗那样去硬拼。董恒道说,在这方面大家有共识,打门球不是单纯为了争名次、荣誉,通过打门球愉悦精神、锻炼身体,享受晚年才是我们的目的。为此,董恒道还写了一副对联:“常越龙门愉悦心智 久战沙场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