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8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在第七届市集邮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年过半百的邵天朗当选市邮协理事。而邵天朗在我市集邮界被戏称为“不集邮票的集邮爱好者”。
其实,早在30多年前,邵天朗涉足邮苑,还是从收集邮票开始的。1970年中期,邵天朗是南京军区某汽车团的一名汽车驾驶员,走遍了华东地区。在部队服役,平时不能随意逛街,因此,他每次外出买邮票,一买就是几十枚,买回后便往书中或笔记簿中一夹。天长日久,书里、笔记簿中的邮票越来越多。邵天朗发现这些邮票很有意思,便由不自觉地集邮,到自觉集邮——开始定期、定目标地收集邮票。
邵天朗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市水利局工作。在水利局工作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河流、湖泊边的堤坝,就犹如一堵堵大墙,挡住了气势汹汹的洪水,保护了人们的家园。于是他萌发了编组一部反映水利建设方面的邮集的想法。可是,由于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有关水利邮品发行量都较少,他便由水利的堤坝转为“墙”的编组。
“十年磨一剑”。邵天朗经过十年努力编组的《墙》(5框)这部邮集,有幸入选于2000年10月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第六届集邮展览,获得纪念奖。
能够编组一部5框邮集,并且能够参加省级邮展,已是相当不容易,但是,邵天朗清醒地认识到,《墙》这部邮集对“墙”的本义阐述得略显单薄,而有关引伸义,则拓展得较多。邵天朗说,“矫枉必须过正”。今后如果重编《墙》,必须加强对“墙”的内涵的充实。
邵天朗正是从编组《墙》这部邮集之后,成为一名不集邮票的集邮爱好者的。1998年,市邮协邀请省级邮展评审员、省集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绳坦来邮讲学。宋绳坦在评审了我市集邮爱好者编组的10多部邮集后指出:“专题邮集的邮品必须丰富多样,而在你们的10多部邮集中,都缺少时下流行的电子邮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