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9 00:00:00 作者:吴锡 文/陆学智 摄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三圣庵》的散文,文章开头说:“祖父带我到三圣庵去,去看一个老和尚指南”。文章结尾说:“我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我的祖父为什么要带我到三圣庵去,去看指南和尚”。这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关键词是:三圣庵 指南 善因寺 铁桥。
善因寺是高邮最大的佛寺,位于现在的嘉禾桥之西南方位。该寺在明代神宗年间叫“地藏庵”,1762年 ,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高邮时,赐名为“善因寺”,从此香火大盛,后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寺庙房产达九十九间半,为江苏名刹之一(1949年被占用,后拆毁)。铁桥和尚(1874—1946)曾任善因寺方丈,高邮佛协主席,他十岁在三圣庵拜指南和尚出家。《三圣庵》有一半篇幅写他。
保存尚未完好的念佛堂汉白玉碑
走访三圣庵遗址
汪曾祺的祖父汪嘉勋(1865-1937)先生,为何对三圣庵和指南和尚情有独钟?三圣庵是个什么庵?为此笔者多次走访此庵遗址附近的长者。三圣庵遗址原属高邮镇高丰大队,北古塔生产队,现属挡军社区管辖。原三圣庵位于大淖河西岸,坐西朝东,门对大淖,门前开阔地上有五棵参天大树:两棵古柏,一棵钻天榆;此外还长了不少野树,三圣庵就坐落在这幽静的丛林之中。丛林的东坡下坎,与大淖毗连,长满了大片的芦苇,后檐墙西面不远处,还有一棵高大的桑树。松、柏、桑、榆都有水缸那么粗,树上有鸟巢、鸟窝十多个,是喜鹊、乌鸦、八哥、白鹳、鹭鸶、白头翁的天堂。6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很荒凉的地方。
现住在三圣庵旧址上的一位姓秦的佛教女居士说:“父亲是个和尚,法号:大乘。俗姓秦,与铁桥同姓同宗,是秦少游的后裔。解放后还俗,种田为生,改用“秦果然”这个半佛半俗的名字,与母亲结合后1954年生下我。秦果然(1923-1988)的师傅是圣普和尚(1909-1975?),圣普的师傅是铁桥和尚(1874-1946),铁桥和尚的师傅是指南老和尚。三圣庵在我出生前八年就被拆毁,但地面铺的砖、顿柱子的汉白玉柱石,还有两爿墙,仍是原物原样。汪曾祺写了《三圣庵》的文章后,这里的名气就大起来了,有朝一日,三圣庵重建,我们还要献出一块汉白玉碑。听父亲说,三圣庵虽小,确是个古庵,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400多年历史。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父亲用水泥加石灰,把汉白玉碑上的字抹平了,并叫我不要说出去。他去世前嘱咐我:等到三圣庵重建那一天,你把这块碑献出去,比重刻一块新碑好。”
笔者感悟:真正有一些价值的信息,就是这块碑的碑文。碑的主人能否同意,现在就剔除碑文上的水泥和石灰?当然不宜贸然行事。
为什么叫三圣庵
解放前,高邮有众多的寺院和庙庵。据1951年的统计,全县有39个寺,108个庙,275个庵。这些寺庙分别属于儒、释、道三家。佛家供奉释迦牟尼;儒家供奉“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孔子”;道家供奉太上老君(老子化身)。这些寺庙往往是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既高又大,气派不凡,各自供奉本教的圣人。三圣庵与他们相比,可谓名不出众,貌不惊人,这里的指南和尚,相貌清癯,神色恬静,是个戒行严苦的高僧,曾于佛舍利子前,燃二中指以作供养,由此而有“八指头陀”的称号。指南从高邮最大、庙产最多、名气最响的善因寺方丈的高位,退居到一个小庵,信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这三位圣人,名曰:三圣庵。(依据南大哲学系洪修平教授研究成果:儒、释、道三种文化,经长期的排斥、磨合、吸收、互补和融合,“合三为一”而诞生一种新的文化---中国禅宗文化。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洪修平著)。三教立足于本教而对其他两教加以融合吸收,以充实和完善自己。儒家的苏轼说:“孔老异门,儒佛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道家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佛教名僧宗密说:“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三教皆可遵行。”从以上儒、道、佛三个代表人物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和谐文化源远流长。
儒家讲入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清静无为,精神洒脱,以柔克刚,与自然和谐;佛家讲出世:除贪嗔痴,慈悲为怀,大彻大悟,自度度人。他们虽有很大的差异,恰却各具特色,有很强的互补性。三圣之学,概括起来六个字:知己、知人、知天。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人和谐哲学的修行、处世、发展之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