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6 00:00:00 作者:召建农 来源:今日高邮
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之后,笔者随天高县支前司令部,又回到天高县委宣传部任宣传科长兼通讯站长。为了便于管理高宝湖清剿湖匪和国民党军队流窜到湖上的游兵散勇,上级决定按国民党原建制,将原来七区(黎城、金沟、银集、北湖等)划给宝应县管辖;将原来八区(闵塔、夹沟、横桥、菱塘、天山、送桥、郭集、南湖等)划归高邮县管辖。笔者等30多名湖西干部随着天高县县长张靖江同志来到高邮。我先到文化馆接替李惠如同志馆长职务,不久,调任县政府秘书室助理秘书,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入城以后,县委书记杜文白同志对于干部思想工作抓得很紧。每天早晨五时半,县委、县人民政府所有干部(包括保护医院有功的张廷猷同志)都要到人民公园操场上晨练。晨练活动先点名,后跑步,由我负责召集。当时,笔者年轻气盛,事事较真。点名时发现有个别同志迟到,无论职务高低,当众提出批评,但同志们都能接受。县委常委、公安局长陈玉寒同志入城以后,刚结束军管,由于当时匪特活动猖獗,经常带夜工作,晨练也经常迟到。一次,我点名要他站出来。陈玉寒同志服从命令站了出来,并深深地向同志们鞠了一躬,检讨自己迟到是不对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那种过于认真的劲头有点可笑。
晨练一般在6时半解散。晨练后,每人凭饭票进入食堂吃早餐,两个馒头,一碗稀饭,不够可以添稀饭。七点,全部同志夹着书包到县委(现一招所在地)早读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中央西北坡会议的“两个务必”(不要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左派幼稚病》、延安整风文献(整顿三风)等,每个月有次小考,记分入册。随着入城以后,机关有些同志思想悄悄发生了变化,杜文白同志随即要求机关人员学习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从中吸取历史教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放初期,机关对烈士、干部亲属的教育比较重视。那时,机关中男同志的配偶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为了提高这些干部亲属的文化水平,县总工会开办了速成识字班,这些干部家属上午做家务,下午上学。学员中不少是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配偶。学习班设在北门外的一家老宅里,庞钰同志任老师。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学员中大多数人可以写自己的名字,有的还可以认读报纸。学习班不仅提高了她们的文化水平,而且大大改善了有些干部和“土包子”妻子原本不太和谐的关系。同时,为了让烈士和机关干部的子女安心读书,秘书室与当时的城中小学(现实验小学)商量,由学校腾出一处生活用房,将孩子们寄宿在校,吃、住、学统一管理。城中小学安排专人负责这些孩子的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及生活管理,还请人专门照应他们的生活起居。孩子们除了节日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其余时间都在校学习生活。解放初期的几年中,先后有三十多个孩子陆续寄住城中小学学习,过着有序的集体生活。
进城以后,同志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每周五晚都有一次党的小组会,个别党外同志也吸收参加旁听,有意见直接提出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卫生科主任科员小吴是部队转业到地方的,他对戏着迷,每晚都要出去看戏,而政府大门十点关闭,戏看完后,不得其门而入,他就从后门翻墙头入内。久之,被后门看门的发现,报告秘书室。我当即找小吴问及此事,他完全承认事实,愿意书面检讨。针对这种情况,秘书室准他两晚看戏时间,要门官放行。小吴同志后来成为张廷猷老院长的助手,是外科一把刀,人称“吴大胆”,救了很多患者的性命。
两年以后,杜文白同志奉省委命令调任苏州市书记。此时,冯坚同志任高邮县委书记、吴越同志任高邮县长。
每逢节庆喜日,机关干部及随军亲属都认真对待。“清明”前十天,请假半天到一天,回乡祭祖上坟。五月端午节,家家门前放艾叶、插菖蒲。此时,已是蚕老麦黄大忙季节,家家都要腾出手来包裹粽子。县府大食堂师傅早就包裹了很多粽子,还煮了很多咸鸭蛋,每人一提粽子(四只)、一只鸭蛋,一盏白糖,真是又吃粽子又蘸糖。孩子的手脚要扣“百索”。中午有鱼有肉,还有“几红”(红萝卜、红苋菜、红菱、鸭蛋等),有的同志还要抿上几口雄黄酒,真是愉快爽心。
“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都要举行隆重纪念。九月重阳节,大厨房又热闹起来。早晨,大厨师吴二爷到南门买来了几笼重阳糕回来,早餐吃重阳糕、吃豆浆,中午又是三菜一汤。糕中心还有一个粉红点子,以祝福老人和他们的后代平安吉祥。
建国后的十月一日,是共和国生日——国庆节。此时,县委县人民政府都要召开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和部室科局负责人会议,普天同庆这个节日。中午会餐特别丰盛,大厨房安排三盆菜(红烧扒蹄肉、煮大鱼、银鱼虾米涨蛋)、一盆大湖蟹(每人两只)、一汤(青菜豆腐汤)。大食堂四角方凳,八人一桌。最醒目的是共青团书记部长们,菜一上桌,他们筷子就忙动起来,有“菜龙菜虎菜霸王”之说,伸出筷子先奔顶(吃浇头),再伸筷子奔四方,势头不对就一扫光、不留汤。
最热闹的要数过春节。除夕之夜,大厨房内煮了几只咸猪头,每桌都切了一盆咸猪头肉,这叫吃“砧板馋”。酒足饭饱之后,县府俱乐部灯火便亮了起来。机关干部及其亲属子女济济一堂,整齐地坐在长凳椅子上,大厨房师傅们抬来一麻袋炒熟的花生果、一箩筐葵花子分散给大家。此时,吴越县长致辞旧迎新词,接着除夕文娱晚会开始,有唱歌,跳秧歌,打连湘,说相声,演活报剧等。还有台下啦啦队助兴,一直玩到夜间12点钟才收场。
大年初一,串门拜年,恭贺新喜,相互祝福。
此时,机关有关同志早就请蔑匠师傅扎好了荡湖船。荡湖船顶上是红色绒球,船身用丝绸花布装饰着。船的门前贴着对联:“毛主席当家家家富,朱老总打仗仗仗胜”,横批是“新春吉祥”,船头上贴着“五谷丰登”,船梢上贴着“黄金万两”,肩负荡湖船的是身体修长偏高的白面书生王振严同志(离休前是县人大办主任,后为财政局长),他多才多艺,擅长吹拉弹唱,刻字写文章,由他男扮女装,顿时变成脸蛋娇嫩、樱桃小口、婷婷玉立的少女。荡湖船右边有锣鼓、闹钹、快板、胡琴伴奏。最引人注目的是右边“扫答子”,由省曾下放兴化县担任县长深入生活的马春阳同志担任,他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唱大鼓词、说顺口溜,连说半个小时不会“断档”。看,他头戴破草帽,身穿敞怀袍,腰束红丝带,一手拿着破芭蕉,一手持着撑船篙,化装脸谱丑角诙谐,活跃在荡湖船旁,做荡湖船“扫答子”最为适合。船内少女唱,船外扫答答,一唱一和,十分起劲……每到一家店铺和居民家门口,都要放鞭炮迎接。其他如秧歌队、打连相、唱道情、踩高翘、送麒麟(送子)、玩花鼓灯都是热闹非凡。跟着后边走的人群越聚越多,索性打开场子,各玩一套,让大家尽情欢乐。
从大年正月初一到初五,城乡文娱交流络绎不绝。尤其是民间花鼓灯特别多,他们每到一家,都要演唱,群众给以馒糕粉团大米,有的还给钱。
正月十三上灯,十五元宵……从上灯起,家家户户点起红灯笼,孩子们拉着点好的兔子灯,晚间到处跑玩。元宵节这天晚上,公园河里到处散花灯,有红有绿,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元宵节这天各乡镇还都有节目进城有玩龙灯的,舞狮子的,踩高翘的,花鼓灯,秧歌舞等,遍地皆是,人涌如潮,公安部门早早在要道关口维持秩序,严防出事。
初解放的新社会,到处呈现出一派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