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2 00:00:00 作者:韩粉琴 孙方贵 柏远国 卞益梅 来源:今日高邮
清朝文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道:“凤阳人困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扁担戏。”李斗所述的就是卸甲及里下河地区木偶艺人所表演的布袋木偶戏,又称“扁担戏”——
别树一帜的民间艺术:布袋木偶戏
扬州木偶戏全国闻名,《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木偶戏长年在瘦西湖公园上演,引来众多游客观赏。这类木偶戏是杖头木偶,木偶戏还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水傀儡等多个品种。最近,卸甲镇文化工作者历经艰辛发掘出布袋木偶戏,成功申报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在前不久召开的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上,高兴地称,卸甲布袋木偶戏填补了江苏现代戏剧品种的空白,让几近失传的古老艺术重获新生。
日前,记者来到卸甲镇,一睹布袋木偶戏的真面貌。
现场目击
扁担戏剧场全景。
据悉,卸甲镇目前尚有两位健在的老人会玩木偶戏,一位是75岁的孟桂福,因腿疾已无力重操旧业;另一位是龙奔村吴庄组69岁的吴锦田老人,身体还很硬朗。记者决定前往吴庄。
吴锦田像许多普通农家老汉一样,头发乱蓬蓬的,衣服不太整洁,见到记者,他有点不自在,大家遂建议老吴先表演一段。
吴锦田从房间里拖出一口高高的老式木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木偶戏的全部阵容:顶盖上插着各种冠帽,有唐僧的、孙悟空的、猪八戒的、武生的、花旦的、秀才的等10多个;箱笼里立着一个个木制人头模型,脸上简单地涂上油彩以区分生旦、净丑、灵怪等人物形象,有的还装置了活眼、活嘴。颈部以下套一件口袋式的戏服,整个木偶高约20多厘米;“衣袋里”是一根主杆与头部相连,两根手杆与木偶的左右手相连。吴锦田左手举着主杆,右手操纵手杆,木偶人就变换着方向和姿势,活灵活现起来。
“到院里给你们表演一段《猪八戒招亲》”,老吴又到房间里,拿来一件幔帐一样的东西,用三、四根竹杆一撑,就依墙搭起一座高约1.8米、宽约0.5米的活动剧场,剧场上半段是舞台,鲜红的顶子,彩绘的背景,台前挂一幅对联:老艺人说唱新旧善恶,木偶戏表演古今兴亡。中半段是木料做的花轿式的框架,四周有许多小孔,表演的木偶没有台词和动作又需要站在舞台上时,就将主杆插在这些孔上以示人物站立;下半段用布幔围着就是老吴的“指挥中心”,框架内还悬挂着一口大锣和一口小锣,老吴用脚控制两口锣,手边还有一只哨子,就是乐队。
琳琅满目的道具箱。
记者恍然大悟,怪不得布袋木偶戏又叫扁担戏,戏台和演员道具用一支扁担一肩挑就走了。
“哐哐当当,哐哐当当”,一阵紧促的锣声响起,将四面八方的人群吸引过来,木偶戏开演。
猪八戒、高员外、仆人、唐僧、孙悟空、高小姐轮番上场,唱念做打,声情并茂,甚是生动有趣。在表演年过古稀的高员外遭遇猪八戒逼亲时,吴锦田运用颠步、摇头、抖袖等动作将人物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猪八戒背新娘,孙悟空舞金箍棒、翻跟头,唐僧骑马,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与挥舞钉耙的猪八戒打斗等场面,在吴锦田手上,表演得活灵活现、趣味十足。
一场《猪八戒招亲》演下来花了近一个小时,吴锦田走出布幔,额上沁出汗珠。如果不是刚才亲眼目睹,真想不出眼前的老汉是如此手巧、充满激情,真所谓“艺术让人生动”啊!
从艺往事
穆桂英一身打扮全部是吴锦田费尽心思做出来的。
吴锦田坐回堂屋椅子上,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据老辈人讲,卸甲木偶戏始于民国初期,当时卸甲花阳有个名叫孟朝信的人拜师学成后回乡演出。他天天划着小船,巡演水乡各地,到一个地方后就上岸挑着戏担子,到场地开阔、人口集中的寺庙门口表演。孟朝阳生意日渐兴隆,又带动更多的乡邻表演布袋木偶戏。最兴旺的时期是1931至1953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有孟、吴等6姓24户木偶戏之家。这24户还成立了名叫“老郎神会”的演艺行会,每年农历九月初六都要聚集到一起,供奉“老郎神”,烧香祭祖,叩头祈祷,交流技艺。解放后稍有名份的庄户人家,每逢祭祀敬神、婚丧寿辰,都要请木偶艺人玩木偶戏。
吴锦田的木偶戏是家传,他从小跟父亲学艺,非常喜欢木偶戏。不怕吃苦、头脑灵活的他,不到两年时间就能独挡一面自己演出了。吴锦田曾演过《猪八戒招亲》、《杨宗宝招亲》、《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武松杀嫂》、《水漫金山》等十多个剧目。
每年冬季农闲,庄上三五人家自由组成一队就外出闯荡,到麦收夏栽之前回家。吴锦田和父亲划着小船,沿着运河沿线一路行一路演,直至上海。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呆上三五天,观众付的“票价”也就一两分钱,为了多收入,他们一天要演六七本戏。虽然很辛苦,但比种田强。吴锦田记得,1955年左右,他和父亲出门卖艺,一般是带10来斤米出门,当时一斤米9分钱,一个冬季积攒下来能带几担米回家,特别是春节期间在上海的生意最好做,有时一天能挣两担米钱。一次,一对苏联夫妇开车来到上海复兴路,看到老吴他们的表演很新鲜有趣,一下子给了两块钱!
卸甲布袋木偶艺人在传承中也注重创新。解放前后,他们不但演古装戏,还演过《小二黑结婚》、《新四军打鬼子》等现代小剧目,鼓舞民众抗日斗志。1955年木偶艺人孟桂福在上海演出时,被当时位于合肥路上的上海第四人民医院邀请合作演出《不信迷信信医生》的现代自编小剧目,主要宣传青少年得了“痧麻痘症”,信鬼神贻病情、看医生得健康的事,深受上海市民欢迎。
《猪八戒招亲》“剧照”。
1956年以后,实行大集体、合作社,木偶戏市场逐渐萎缩,卸甲的木偶艺人只得放下扁担戏,一心一意在乡间种田。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思想逐渐开放,吴锦田的心又活了。他从家中拿出20斤米,买来一些老蓝布,凭着想像,自己缝缝剪剪,就凑齐了“演出阵容”。他重新挑起扁担戏,先是和大哥合作了十多年。大哥身体不适后,他又带着妻子出去演出,在常州、泰县、邗江、江都一带赶庙会和商品交流会,断断续续坚持演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年,吴妻病逝,老吴没了帮手,儿女又对此不感兴趣,那只大木箱从此就静静地躺在屋角。
复出传承
今年4月,卸甲镇对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调查时,了解到龙奔村有一个“木头人子家”,祖传演木偶戏。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遂来到吴锦田家。当那只神奇的木头箱子打开时,大家心中不禁有几份泄气,华彩的服饰全部霉烂了,只剩几个木制人头模型,而且破烂不堪、面目全非。
文化站的同志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忍不住问:“能修复吗?”老吴说,试试看吧。
他用公家给的3000块钱,到城里买来各种布料、绒线球、珠花、花边,自己动手修复加工,缝戏服、做帽饰、画脸谱、造戏台,粗活、细活一起干。街上买来的假发是卷发,就用开水烫直,买不到黑发就在黄头发里掺一些黑线;以前木偶人的手臂是不能活动的,老吴想方设法在手与臂之间设计机关,让木偶人的手势更灵活生动。
吴锦田前后忙了三个月,做成大小戏服几十件,头饰十多个,也即造出几十个角色!镇上的同志又帮他做一些改进,重新编排节目,现在老吴已经能正常演出三四本戏了。
为了传承这一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又多次赴扬州等地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形成完整的档案。今年12月初,卸甲布袋木偶戏成功申报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锦田说,原以为这门手艺会失传,想不到政府帮他恢复演出,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安排他到各学校巡回表演木偶戏。一直担心的传艺问题也得到回应,侄子主动要求跟他学艺,他对今后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