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努力培育高邮市邮文化氛围

2008-01-23 00:00:00    作者:赖景耀    来源:今日高邮

——在高邮《邮文化与邮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中华全国集邮联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赖景耀

2005年9月,高邮市委、市政府按照“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的原则,提出用五至十年的时间,把高邮打造成国内著名、世界闻名的“东方邮都”的战略目标,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一年多来,高邮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科学编制了发展规划;组织、承办了一系列全国性集邮活动;“6 5 1”工程(建设六大项目、五大中心、一个邮产业园)快速推进,“打造”工作进展迅速,已初见成效,令人振奋、欣喜。可以说,高邮在打造东方邮都的工作中,“硬件”日臻完善,而“软件”尚得开发。这里讲的软件,是“邮文化氛围”,即高邮的集邮普及与提高。

集邮是“人”的活动,打造东方邮都,人的因素第一。报载,9月15日,高邮市邮协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宣布:高邮现有基层邮协107个,会员人数达8464人,占全市总人口83万的百分之一,是全国邮协会员(130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十倍,可见基础良好。但是,邮协活动的影响、集邮者素质、集邮水平、集邮成果与国内不少地区相比是相对落后的。因此,建立浓郁的集邮氛围,营造高水平的集邮成果,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重要的长远战略。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制度促育人

作为“东方邮都”,作为“中国集邮之乡”,高邮应当使集邮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如同“足球之乡”大连的人人爱踢球、看球,“杂技之乡”吴桥的孩子个个有绝技一样,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笔者认为目前应抓好两头:官员、孩子。

作为高邮的公务员,特别是政府官员,应当做到“四邮”,即懂邮、爱邮、集邮、用邮。是否在考核干部时加上“四邮”这一重要指标。在录用公务员时,将集邮列入必要条件。各级负责同志出外开会、考察时,必须附带有考察当地集邮工作的任务。在高邮举办的集邮活动中,应该有公务员展示自己的论文、邮集,对在国内邮事活动中获奖的高邮市民,市政府应给予倾斜性重奖。

作为高邮的各级学校,教师也应做到“四邮”,学校均应配备专兼职集邮辅导员。学校都在教学计划中列入集邮课,让高邮的孩子从小就接触集邮。集邮课在高邮应当是第一课堂,而非第二课堂。学校要多开展适合青少年的集邮活动,为学生参与集邮实践创造条件。对教师,集邮应列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的集邮成果应列入业绩且受到表彰,学生在集邮竞赛中的成绩可作为奖励项目和升学加分条件。

为了保证“抓两头”,高邮可和国内高校、邮协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基础集邮学培训班,系统讲授集邮知识,并有计划地安排公务员、教师接受培训。

以上措施、制度仅用于高邮,这是因为高邮是中国集邮之乡,是未来的东方邮都,是集邮“特区”,因此应当有自己特殊的政策。

二、以宣传促兴邮

高邮的网站、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媒体应以宣传集邮为己任,普遍设立集邮固定栏目,开办集邮节目。媒体应有自己的集邮责任编辑、记者,面向社会聘请特约编辑、通讯员,使集邮宣传制度化、经常化。要多举办有广泛市民参与的互动性集邮活动,如集邮联谊、集邮竞赛、集邮讲座、集邮论坛等。通过广泛的集邮宣传,让市民天天与集邮接触,逐步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城市的时尚。

在集邮宣传中,要“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组织稿件,组织人力,利用国内外媒体宣传高邮人打造东方邮都的理念,介绍高邮的盂城驿等邮驿资源,宣传富有地方特色的高邮封、片、戳邮品,宣扬中国集邮之乡的人和事,让国人和国际各界人士了解高邮。组织高邮官员、邮人参加国际国内邮事活动,与外界集邮组织、集邮者接触,向他们宣传高邮。“请进来”,即邀请国际、国内集邮家来高邮考察、讲学、培训,利用他们的声望、知识丰富高邮的集邮活动。在本市举办的集邮活动中,邀请国内外新闻媒体派员参加,利用他们的平台宣传高邮。

最近,中华集邮文献馆在高邮建立,要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使收藏馆成为全国的集邮文献检索、研究中心,成为全国文献集邮爱好者心中的圣地。最近,《文献集邮》杂志社又在高邮挂牌,要努力办好这一份国内独一无二的集邮文献期刊,以高质量刊物吸引读者和作者,以高水平研究成果立于国内优秀邮刊之林,突出高邮在全国文献集邮领域的特色和地位。

三、以活动促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是推动集邮普及与提高,发展集邮的根本措施。高邮已成功举办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要将“办节”形成制度,体现连续性,政府换届而“节”照样办,且每届要有新内容,体现邮文化节永远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邮驿资源是高邮宝贵的财富,可创造条件开展邮驿文化节、邮驿文化研讨等活动。同时,整合高邮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大运河、高邮湖、文游台、镇国寺、龙虬庄遗址、天山一号汉墓等,打造“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的旅游专线,开展集邮与旅游并举的活动。

陆续承办江苏省及全国性邮展、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创造条件,在适当时候申办、承办国际邮展、世界邮展,组织全省性、全国性邮品拍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扩大高邮在集邮界的影响,为高邮人民创造更多的接触高层次集邮活动的机会,提高集邮水平,增强集邮意识。

继续办好传统的主题书信活动、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等活动,开发新的群众性集邮活动形式,如集邮知识竞赛、集邮灯谜竞猜、佳邮评选、邮书评选等。

四、以“借鸡”促“下蛋”

作为“东方邮都”,应当有自己的集邮家、获奖邮集、优秀论文,而这些都是高邮的弱项。培养自己的、在国内有影响的集邮领军人物,是高邮长期的战略任务。为解燃眉之急,建议效仿国际体育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做法——借鸡下蛋。

聘请全国集邮联上层、著名集邮家、获奖邮集作者、邮票设计家加盟高邮市,授予他们“荣誉市民”、“客座教授”、“兼职专家”等称号和职务,将他们的声望、成果融入高邮市的集邮业绩之中。为他们创造考察、工作的优厚条件,请他们每年定期在高邮从事一定时间的集邮活动,要求他们在发表论文、参加邮展、设计邮品时署上“高邮”,扩大东方邮都的影响。

建立全国性集邮家工作站,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吸引国内外集邮界知名人士来高邮著书立说、组集参展。资助集邮作者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凡在工作站工作期间产生的集邮成果均注明“高邮”,丰富高邮的集邮成果。

选定反映高邮人和事的内容,聘请影视剧作家来高邮创作编写电影、电视剧脚本,请影视剧工作者来高邮拍摄电视片、影视剧,如同《乔家大院》“火”了山西一样,在全国创造“高邮效应”。

五、以商机促集邮

集邮搭台,经济唱戏,是高邮这几年创造的一个成功经验。据报载,高邮办第一、二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招商20亿,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招商30亿,其引资数额相当可观。

笔者认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应放在与“邮”有关的产业,凡这类项目应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如邮文化产品研发、邮品设计与印制、邮品交易市场、集邮用品研究与生产等。

有些项目,与“邮”产业没有直接联系,但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应加大引进力度。但是,要千方百计“邮化”之,如羽绒服生产是高邮的强项,可否注册“鸿雁”之类与邮有关的商标;双黄蛋是高邮的特色,可否注册“邮都”商标。在高邮生产的产品,在高邮开设的店面,尽量要求印上东方邮都徽志,多使用“邮驿”、“邮城”、“邮都”、“邮缘”之类名字。

凡高邮引进的项目,要为集邮服务,政府可从其赢利部分抽取一定比例建立“高邮集邮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发展高邮集邮事业。项目引进沿于集邮,项目效益回归集邮,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这几年,高邮对“邮”的理念的认识不断在发展,“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城、因邮而兴”、“以邮会友、以邮为媒、以邮兴市、以邮兴邮”已逐渐深入集邮者和各界人士的内心。我们希望高邮进一步做好“人”的工作,营造更浓的邮文化氛围,办好集邮之乡,打造东方邮都的举措将会更上一层楼。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