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8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12月,《高邮信息》和“今日高邮”网站曾刊登《王勇 大上海美容美发业大亨》一文。文章开篇说道:“在上海的美容美发业中,扬州人占70%,在扬州人中高邮人又占70%。”而高邮人中的王勇、俞一祥和陈顶峰三人,被称为高邮人在大上海美容美发业中的“三甲”。
戊子春节,陈顶峰偕夫人袁志琴回邮省亲,记者得知信息后,与其联系,他们忙中抽闲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守 业
上世纪80年代末,陈顶峰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三垛医院工作。他在医院的内科干了年把,难抵爱情的魔力,辞去工作,与先期去上海打拼的女朋友(中学同学)袁志琴“会师”。
陈顶峰刚去上海的头两年,并未从事理发行业,而是干了钢钳工等几种工种。直到1989年,陈顶峰才与袁志琴“志同道合”一起开了理发店。
陈顶峰与袁志琴二人起家在杨浦区,店面铺子10平米,地段是当年的工业区,有纺织厂、胶带厂等6家较大的以女工居多的工厂。围绕这些女工开的理发店,100米之内就有7家店。
陈顶峰说,那时理个发,也就一块钱,赚的是辛苦钱。那些和他们一起做生意的理发店的小老板有好几家是赚了点钱就吃光花光,口袋里没有钱花了,才又拿起剪刀开门做生意。而陈顶峰和袁志琴却坚守阵地,店铺不仅正常经营,别人的店未开门,他们先开门;别人的店打烊了,他们仍经营。回忆这段岁月,袁志琴颇为感慨。她说,那时理发店的服务手段单调,7家理发店服务质量难分高低,客源极易流失,只有坚持开门,守住阵地,才能保证客源不流失,从而以多客源来积攒薄利。
陈顶峰和袁志琴当年吃住都在10平米的店铺里,早开门,迟打烊,每天休息时间很少,能做到长年如此经营,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陈顶峰、袁志琴走过6年的艰难岁月后,终于在大上海的美发业中站住了脚,并开始由单纯的美发业向美容美发业进军。
扩 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顶峰、袁志琴的“顶峰”美容美发品牌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租赁了一个40多平米的店铺,雇了七八个人。可别小看了这40多平米的店铺,其月租费就是1万多元。
这个40多平米的店铺,是陈顶峰、袁志琴夫妻二人走向规模化经营的分水岭。他们俩对这个店铺很有感情,数年后,用75万元购买下了这个店铺。
经过近十年的规模化经营,“顶峰美发”已在上海市开设了十多家连锁店。日前,“顶峰”商标注册已申报成功。这标志着“顶峰美容美发”又由规模化经营转变为正式的企业化管理经营。
陈顶峰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总部设在闸北,有900平米左右,下设财务部、后勤部、行政部、企划部。分布在上海市的十多家连锁店职工的餐饮,全部由公司派送。
今年,“顶峰”还要在上海扩容十个左右的连锁店。对此,陈顶峰、袁志琴二人信心十足。他们坚信,美容美发业,是朝阳产业。现在人们的消费理念早就告别了单纯的“理发”,而是向着消除“亚健康”和保健美容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