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0 00:00:00 作者:肖维琪 吴慧梅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灯谜,又名文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瘦辞和隐语是灯谜的萌芽。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对灯谜作了高度概括,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可见,灯谜是一项寓教于乐的游艺活动,既可启发人们的想象、锻炼智力,又能增长知识、活跃生活,因而备受群众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每年新产生谜作10万条左右,经多方筛选后仅有10000多条被收录到《中华灯谜年鉴》,而在最新的由刘二安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两期双年鉴(2003-2004年)、(2005-2006年)《中华灯谜年鉴》上,竟登载了我市灯谜协会成员房延龄、叶鸿鸣、胡荫龙近二百条谜作。
新西兰华侨、谜坛领袖曹志标在《中华当代谜家辞典》序中指出,中华灯谜学的“三级跳远”分别为灯谜爱好者-谜人-谜家。灯谜爱好者众,谜人少矣,而被认为是谜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令人称奇的是,邮城竟藏龙卧虎,产生了三位当代谜家,房延龄、叶鸿鸣、胡荫龙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刘典忠主编、金陵书店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当代谜家辞典》中。房延龄、叶鸿鸣、胡荫龙三位谜家,同是市灯谜协会成员,这三人在各自为政的同时又相互切磋、学习,共同丰富着高邮的灯谜文化。将三位谜家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这便构成了记者写作的初衷。
既然要将三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写,当然就要寻找其共性。今年65岁的叶鸿鸣笑道:“我属猴,与老房同龄,老胡小我们一旬,因此可称盂城三‘谜’猴也。”三‘谜’猴最大的共性便是同样痴“谜”成性,“谜”途不知返也。
痴者,表现何处?其一,猜谜、制谜、评谜本是业余爱好,但三“谜”猴对这个业余爱好的热爱程度日甚一日。三人本职工作没有名片,玩谜后却不约而同地制作了名片。胡荫龙甚至下岗后为了生活到外地打工,仍执“谜”不悟。其二,三“谜”猴家境一般,有的甚至曾领过社会救助金,但即便如此,他们在购买谜书上却是毫不吝啬。三人均住于斗室之中,橱、桌里面藏书颇丰,从顶棚到地面都是书,《中国古代谜语故事》、《文虎摘锦》等谜书自是不在话下,而《红楼梦》、《水浒传》、《三言二拍》、唐诗宋词等古典书籍也极多。他们说,自己除爱谜外别无他好,花钱买书丰富文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谜语创作,舍得也值得!其三,为专,即专心致志之意。三“谜”猴但凡猜谜、制谜、评谜之时常常废寝忘食,昼夜不分,一心一意扑在“谜”上。无论是出行亦或是睡觉之时,三“谜”猴皆随身携带纸笔,以便随时记录谜作。房延龄曾戏言:“枕边常备纸和笔,惟愿谜作梦中来。”他制谜时好抽两口烟,一次,将身上穿着的毛领大衣烧着还毫无所觉,直到老伴看见赶过来方才将火扑灭。而相类似之事也曾发生在其他两位谜家身上。
再将眼光投向三人的“谜家”身份上。我们已经知道,搞谜的人身份有三等,殊不知谜途也分三步走,即初时猜谜、然后制谜,最后为评谜。在别人惊叹三人在当今谜坛上的优异成绩时,房延龄、叶鸿鸣、胡荫龙却笑笑说:“凡事都讲究个脚踏实地,今天的‘谜家’也是从灯谜爱好者出发,经历了猜谜、制谜后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房延龄从儿童时的“东一片、西一片,落到河里都不见(雨)”、“看时圆,写时方;冬天短,夏天长(日)”等事物谜开始初涉谜途,当时猜谜的目的很简单:老师的一句夸奖或是邻家叔叔的一个故事便能吊足他的谜瘾。有一定积累后他便不满足于猜,开始向制谜方向发展。初时只是创作一些简单的民间谜语,如:出生原来是富家,一败贫穷穿破纱。承蒙大嫂多照顾,品尝油盐酱醋茶(打一生活用品),谜底是抹布。房延龄的谜作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1986年7月26日的《繁星》上,谜作为:戊戌变法(打一成语),谜底为一字之差。由此,他渐入佳境,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并多次在各类谜语大赛中获奖。
而叶鸿鸣与胡荫龙则都是从参加猜谜活动开始涉入谜坛。上世纪70年代前后,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谜坛也迎来了风光无限好的“春天”。当时,高邮县政府及一些娱乐性场所在元宵节等节庆时都会开展灯谜活动,叶鸿鸣和胡荫龙都会去参加猜谜。参加活动的次数愈多,猜中的机率愈高,他们的成就感也就越大,并逐渐结识了一些“同道中人”,共同赏谜猜谜,随后便进入了制谜阶段。在1984年上海春申谜会上,叶鸿鸣的谜作被评为百条佳作之一,谜面运用了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打两部电影名,谜底为《华丽的家族》和《生活的浪花》,前者一眼便知,而后者则有些迂回,是将“浪”和“花”两字拆开分别作浪费和花费来理解的。而在1986年,胡荫龙的处女作也登载在全国著名的谜语杂志《智力》上,谜作为:南极考察队出发(打一歌唱家名),谜底为远征。正是这些铅字给予了两人极大的动力,激励他们继续在谜坛上大步向前。
谜语有会意体、象形体、分扣体、增损体、离合体,另包括中分格、绳头格、同心格等几十种格,因此,谜语爱好者和谜人都要学习“体”、“格”等灯谜知识,烂熟于心后方才能制作出精彩的谜语。据三位“谜”猴介绍,到目前为止,三人已制作谜语数万条,被报刊和谜会采用的有1万多条,另有上百篇的灯谜评析文章。
入谜数十载,房、叶、胡三位谜家与全国各地谜人谜家交流不断。房延龄社会活动最多,他是江苏省谜协、金猴谜社会员,参加过扬州竹西谜会、武汉黄鹤谜会、盐城谜会、兴化板桥春灯等数百次灯谜活动,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996年,他还自编了《灯谜集》。叶鸿鸣的古典文学功底最为深厚,于2006年8月加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他有自嘲诗一首:三尺阳台作书房,寒暑挥毫著华章。年过花甲欲何求?志在谜花溢清芳。目前,叶鸿鸣还在潜心编撰《依德堂灯谜集》,将毕生的谜作汇集成册。另一位谜家胡荫龙后劲最足,他虽然起步最晚,但成绩却直追两位“老大哥”。
在玩谜过程中,房延龄、叶鸿鸣、胡荫龙各人皆有许多心得。谈到谜,叶鸿鸣道:“要古色古香,给人以美感。”如他所创作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茵(打一铁路名词)”,谜底为“豪华软卧”。此谜以红楼梦章节为谜面,谜底中的“软卧”最值得称道:喝酒人醉后全身发软,此为一层;二来是“芍药茵”质地之软,不言而喻。一箭双雕,扣合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胡荫龙说:“灯谜自隐语发展而来,现如今更要九曲十八弯,方显其趣味无穷,回味悠长。”如他所创作的灯谜“休在中间惹是非”(打一中药名),谜底为杜仲。谜面即是采用了离合这一隐语形式,将“杜仲”二字拆解为“亻”“木”“中”“十”“一”五部分,巧妙地串插到七字谜面之中,平凡、自然之中更有几分惊喜。
房延龄则言:“要结合时事政治,贴近生活,寓教于乐。”近来,大陆与台湾交流频繁,由此他制作谜语:谜面是“海峡两岸一家人”,谜目是“曹植五言绝句”,谜底是“本是同根生”。又谜面为“京口瓜洲一水间”,谜目是“四字新词语”,谜底为“两岸交流”。
谈及今后谜途,房延龄、叶鸿鸣、胡荫龙三人都有话要说。第一,全国灯谜申遗工作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沈阳、澄海等市的灯谜已入选省级申遗,高邮市灯谜成果在扬州市及所属各县市中颇有名气,是否也可以列入扬州市申遗名录。第二,房、叶两位先生已经退休,胡先生也已过知天命之年,他们虽孤军奋战但已显力不从心,更可惜邮城谜坛后继乏人。第三,邮城谜坛日渐式微,灯谜这项曾经名燥一时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缺少组织者、参与者,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领导,重振雄风。
值此戊子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房延龄、叶鸿鸣、胡荫龙三位先生献上以下谜作以娱读者,并希借此抛砖引玉,激起更多人的爱谜之心,形成邮城灯谜之良好氛围。
倒钩传中,连进三球(字一)——忠
桥头分别泪两行(字一)——湘
廉洁的楷模(印刷名词)——清样
“超生游击队”(遗传学名词)——转移因子
贪心猴儿摘苞米(工艺名词二)——夹具、抛光
湖中倒影映清辉,孤帆一片日边来(北京行政区名)——朝阳
何时一统山河了(中药冠产地)——台湾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