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9 00:00:00 作者:张愈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自汉代设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高邮在秦代属“九江郡”,筑台置亭,有最早的邮亭建置,古称“秦邮”。到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始建高邮县(《高邮县志》)。这是根据《扬州府志》和明·隆庆《高邮州志》上的记载所得。
近查清代康熙《高邮州志》,发现该版本对高邮建置沿革记载较为详实,原为表格式样,今改为叙述方式。据记载,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高邮属广陵国(今扬州)。设“平阿县”。下有一注:“汉初名高邮,后改为平阿。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侯,地在州境西”。汉成帝在位为公元前32至前7年。何年他改高邮为平阿县?查《汉书·元后传》记载。在成帝登基的第二年,即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把他的5个舅舅都封了侯。三舅王谭(字子元)封为平阿侯。该条下又注:“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镇、下阿 ”。
东汉(公元23至220年)属广陵郡,仍设为“平阿县”。
三国(公元220至265年)时,属扬州,初属魏后属吴,仍在广陵郡。当时高邮叫什么?查清·嘉庆《高邮州志·列传》其“传记” 第一篇为三国的蒋济,“字子通,平阿人”。其人为扬州五士之一,“仕郡计、吏州别驾”,但很有建树,后为曹操重臣,官至丹阳太守、丞相等。高邮临泽镇建有蒋王庙,就是纪念三国时高邮人蒋济的。可见,三国时高邮仍为“平阿”。
晋(公元265至316年)时,高邮属临淮郡,隶徐州。有记载:“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可见西晋时仍设为“平阿县”。
东晋(公元317至420年)时,“为三阿县,属南兖州(南兖辖扬州地)”。
查东晋最后一个帝王司马德文为元熙二年(公元420年)。这样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高邮竟有448年叫平阿或三阿。
据《明隆庆·高邮州志》载:北阿、平阿、下阿,又称三阿。在其“明代高邮州境图”的西部标注了三阿各个“阿”的位置。
清·康熙《扬州府志》载:“(高邮)汉为平阿县,属广陵国,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县侯。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晋属临淮郡。东晋为三阿,属南兖州”。(四十卷之一)
东晋之后是五代十六国,康熙《高邮州志》载:
刘宋(公元420至479年)时,高邮属南兖州,属广陵郡,后又改叫神农郡。但改划“竹塘和三归二县”。辖区范围不详。
齐(公元479至502年)时,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注:据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下简称《地名大辞典》)【平阿县】“后魏置。在今安徽天长县及江苏高邮县界。盖南北朝侨置”。(211P.)“后魏为北朝之一,又称北魏”(618P.),曾统治江苏北部。《高邮县志》:“南齐…。后魏曾在高邮西部、天长东部置平阿县”。(清·康熙《高邮州志》未有此记载)。
梁(公元502至557年)时,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其中“曾置广业郡”)。
陈(公元557至589年)时,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
宋齐梁陈是战乱时期,高邮设县没有?叫什么县?清·康熙《高邮州志》尚无记载。直到隋朝,高邮才重新叫高邮县。
隋代(公元581至618年)设高邮县,隶属扬州,归江都郡。
唐代(公元618至907年)设高邮县,隶属淮南道,属扬州广陵郡。
宋代(公元960至1127年)高邮属淮南东路,下设高邮军,下辖高邮县。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邮军升为承州,下辖高邮、兴化二县”,兴化县原隶属泰州,割至承州。
南宋(公元1127至1279年)高邮仍属淮南东路,隶属扬州府,下设高邮军,领高邮、兴化二县。但“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军存县,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复为高邮军,仍领高邮、兴化二县”。
元(公元1206至1368年)、明(公元1368至1644年)、清(公元1644至1911年)三代也都叫高邮。元设府,明清为州。这里就不详述了。
高邮历代治所的研究如下:
高邮秦代筑台置亭、汉代高邮设县。其治所应在古“三阿”的位置,查有诗为证。北宋诗人、著名画家文同(1018至1079)有诗《平阿马上》,今抄其如下:
江山相引转平皋,
满马诗情拥敝袍。
鸣鹤不知谁使怨,
飞鸢何谓尔能高。
岩头乱木森如戟,
漳下繁云涌似涛。
才到邮亭使沈思,
向来佳景待吾曹。
文同生活在北宋,四川梓潼人,元丰元年(1078年)出知湖州,次年而卒。高邮人孙觉(字莘老)熙宁四年(1071年)徙湖州,为吴兴(湖州)太守,宁熙八年(1075年)十月至元丰元年(1078年)五月,因丧祖母回高邮丁忧。文同诗可能是来高邮拜会其前任而作。又据《宋史·文同传》崔公度与文同为旧友。崔公度(字伯易)高邮人,“官终朝散大夫,直龙图阁”,著有《曲辕集》、《珠湖赋》等。文同该诗证明:他是一位在“平阿马上”看到秦邮古“邮亭”的见证者。诗中“平皋”,平整的水边高地。“岩头乱木森如戟,漳下繁云涌似涛”。此诗句当是从广陵向北所行时看到的景色。北宋时邮驿为军邮,邮亭早已不是行政单位。高邮因秦时置邮设亭而得名,因而会存“邮亭”。秦邮古“邮亭”是建在平阿。那么汉武帝始设的高邮县也应建在平阿。平阿或三阿就是古高邮。
清·康熙《高邮州志》在隋唐下也有一注:“故县村:隋大业(公元605至615年)中尝移县于繁梁溪之金塘乡。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复旧所,故名其地为故县村”。
“故县村”在何处?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二“清水潭在州北二十里,故县村新开湖堤傍,上有龙王庙。”可知,故县村应在今马棚湾清水潭堤之西“樊良溪之金塘乡”,不是在古之樊良镇。隋唐年间,高邮县的治所约有40年在“故县村”。而“唐永徽二年,复旧所”。这里的“旧所”应该是指晋时的“三阿”或汉代的“平阿”。另外,高邮的临泽镇曾在“刘宋置县”,后废。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高邮军,理高邮县。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宝四年(971年)建为郡,以县隶焉,直属京师。”宋《舆地纪胜》卷43《淮南东路·高邮军》录引《太祖实录》中开宝四年“高邮县为军”的诏文:“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同年,在今高邮城处始建“高邮城”。这个城应该是郡(军)署之用。今高邮城的城砖上有“高邮军”字样,也证明建城时是军(郡)署之用。《高邮州志》载:元 元年(1086年),诏复高邮军,额赐帑金茸军治兼修众乐园。始于郡守军毛渐,成于郡守杨蟠。
在建高邮军城时,这里只有“孤塔伴双寺”。即有唐时兴建的乾明寺和光孝禅寺两座。乾明寺在今市人民医院西,已不存。光孝禅寺并有光孝禅寺塔一座,即今之镇国寺和西塔。北宋建军署时,还建了府前一条街。
在宋诗中,我们注意到:宋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被召入京,路过高邮,作诗《别孙莘老》,有诗句“寥寥西城居”。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怀孙子实》,有诗句“相思自成韵,不必寄西邮。”秦观《孙莘老挽词四首》,有诗句“恸哭西州不忍歌。”孙莘老逝世于元 五年(1090年)。诗中“西城”、“西邮”、“西州”,说明至少在1054至1090年间,高邮有西城和东城两处。王安石显然看到的是西高邮城。如果东高邮城是高邮郡(军)署,西高邮城应为高邮县署。符合宋代高邮军辖高邮县的建置。这个西高邮城应在古三阿(北阿)。
秦观(少游)有咏乡诗句:“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倾湖,粘天四无壁。”并据此,使高邮有别称“盂城”。今高邮城平均地面真高(即海拔)在2.55米,还做不了扬州和楚州(今淮安)的“脊”。但是,古三阿就不同了。神居山真高49.5米,西部低丘平岗多数真高为15至20米,可称得上“扬楚脊”。后来蒋之奇《题东园诗》有:“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中间可以置邮戍,隐然高阜如覆盂。”证明秦观咏乡咏的是三阿古高邮。
宋朝何时将高邮县署移至今高邮城的?尚未查到史料。很可能在“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军存县”时。三国时陈登将邗沟裁弯取直以后,从广陵不需要绕到宝应射阳湖,再到淮安的末口。加上漕运逐步发达,今高邮城就逐步兴盛。后来宋代曾废军存县,而将三阿改为北阿镇,改变了东西两个高邮共存的状态。再后来加上水灾不断袭击古三阿,这三个因素致使今高邮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关于北宋高邮曾设承州,下辖高邮、兴化二县。治所可能在古三阿。高邮人韦柏森的《菱川竹枝词》中有:
甓社湖中现湖市,
繁华下望人间似。
有声有色真个奇,
传说承州地陷此。
渔民也说水下的三阿城叫“承州”。但尚无文字依据。
元、明、清的治所在今高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