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中华姓氏趣谈(下)

2008-03-03 00:00:00    作者:张愈    来源:今日高邮

三、什么是姓氏

那么什么是姓氏呢?姓,起源于远古的母系社会。先看古书是怎么说的:

《左传·隐西元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说文解字》(许慎)“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曰:“天子因生以赐姓。”《绎史》引《三坟》曰:“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综上所述,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有关。女性一代一代繁衍后代,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从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就产生了姓。“姓”字本身就是从“生”、从“女”,就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的反映。可见,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母系氏族制的婚姻是一种族外群婚制。即一个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另一个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一个女子有一个主要的丈夫,但同时还有多个“附属”丈夫;同样,一个男子有一个主要妻子,但同时也有多个“附属”的妻子。问题是孩子生下来跟母亲生活,而“不知其父”。这就是母系社会姓为什么是“从母生”的原因。例如古姓的“姜”、“姬”、“姚”、“嬴”、“”、“”都有从“女”,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演化,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偏旁了。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这十二个姓中,只姬、二姓还残存女字偏旁,说明这时的社会已经基本过渡到父系社会。

我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是《世本·姓氏篇》,为春秋战国时代史官所编撰,该书在宋元之交失传。但是,司马迁《史记》采用了其中的资料,后代学者还辑录了其选文。该书的凡例是“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通鉴·外纪》讲:“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通俗地说,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的来源,即由哪个祖母所生;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即姓的分支和发展。

古代对姓和氏曾严格进行过区分。《通志·氏族略》讲:三代之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还为了区别贵贱。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统自出,因此就没有“氏”。自古我国有“同姓不婚”的惯例,防止有悖人伦,引起“其生不蕃”的严重后果。

在奴隶社会,奴隶只有名字而无姓氏。例如《学弈》中的“弈秋”,“弈”是围棋,引申为下棋的人。“弈秋”就是名秋的棋手,无姓。“优孟”,“优”是演戏的人。“优孟”就是名叫孟的演员,无姓。“庖丁”,“庖”是指厨子,“庖丁”就是厨师,也无姓。再如“公输班”,“公输”是字,“班”是名(先秦时期,先字后名)。古时同名者甚众,后人为了不致混淆,就在名前加上其国籍以示区别。公输班是鲁国人,就称“鲁班”,并不姓鲁,无姓。战国以后,我国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许多贱民和奴隶提高了社会地位,“姓”才变成了一般平民的通称,成为“姓民”。

春秋末年,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诸侯相互攻伐,小国被灭亡,公族、大夫和他们的后代沦为平民。战国更是如此,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秦朝灭亡六国以后,众多的王子王孙、公子公孙和庶姓贵族都成了秦国的臣民,身份地位不存在了,区别贵贱的氏没有什么意义了。在秦代,“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顾炎武说是司马迁写《史记》才不分姓氏的,例如“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实际是“姓氏合一”,是历史的必然。

统一了姓和氏,使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子子孙孙永久使用,就形成了许多一脉相承的家族,血统源流清晰,由姓氏历史就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血缘所出。中国人好穷究自己的姓氏源头,特别以自己姓氏里出了有成就的人为骄傲。这种现象更具有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

四、姓氏探源

商周以后,我国的姓氏逐渐多了起来,又经过进一步分化、发展、演变,几千年以后,就形成了今天的姓氏。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历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最早研究姓氏来源的著作是宋代的《通志·氏族略》,由著名学者郑樵编撰。他根据各种姓氏的来源分作32类,其中有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技为氏等等。几千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姓氏不断演变,大致有以下几大类:

(1)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用母亲的姓为姓。姓作为氏族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母权制氏族社会就以母亲的姓为姓。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的母亲叫女,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妫、姒、姚、、等。

(2)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帝尧的母亲庆都生尧于三阿南伊长儒家,就姓伊祁,一部分后代就姓“祁”。尧的封地在刘国,一部分后代就姓“刘”。“唐”是尧的族号,其部分后代就以唐为姓。类似的有虞、夏、商、殷、周等等。古代帝王死后,在祭祀时要追谥庙号,写在宗庙的牌位上。周朝有文王和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子孙就分别姓“文”、“武”。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诸侯、大夫死后也有追谥的,如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被追谥为“宣伯”,他的后代便姓“宣”。来自族号、谥号的姓还有昭、穆、康、庄、襄、恒、成、平,等等。

(3)以居住地、国名或采邑为姓氏。传说上古伏羲氏(太昊)居住东方,他的后代便姓“东方”或“东”。虞舜出于姚圩,便以“姚”为姓。商代在泾水、渭水之间有一个阮国,其后代也就姓“阮”。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其后代也都有姓“汪”的。周武王封造父到赵城,他的子孙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刑国为刑侯,后代便以“刑”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城郭四边,就以“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为姓。郑大夫住西门,就姓“西门”。春秋战国时期以诸侯国为姓的还有: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南宫、欧阳等等。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1] [2] [下一页]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