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走进“苏中小延安”

2008-04-03 00:00:00    作者:吴慧梅    来源:今日高邮

延安,一方圣土。在那里,伟人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那里,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最终燃遍了全中国。在大家的心目中,延安无疑与圣土划上了等号。然而,你知道吗?在高邮,也有一方“圣土”,那就是有着“苏中小延安”之称的汉留姚费庄。

清明节前期,广州九天绿实业有限公司江苏总代理汪洋带着礼物来到汉留姚费庄,缅怀烈士,慰问老人。借此机会,记者有幸首次踏上姚费庄这片红色热土。

一行人坐着汽车从市区向姚费庄驶去。途中,随行的肖维琪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姚费庄。姚费庄位于江都、兴化、高邮三县交界处,曾是苏中一分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韦一平、韦永义、黄逸峰、刘飞、刘先胜、刘文在等经常在这里工作和战斗,上级领导刘少奇曾化名胡服到姚费参加民兵大检阅,陈毅、粟裕、江渭清、管文蔚也曾来检查工作,苏中区党委负责人彭冲等都很关心姚费的安全和发展……听完一连串的人名,记者懵了,因为除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的名字记者还有所了解外,对其他人可谓一无所知。

记者不禁汗颜。我们常常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然而,事实上我们对革命先烈的事迹、精神是否真的能了解和体会呢?

在姚费庄这片红色热土上,记者怀着虔诚的心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三十位无名英雄长眠姚费庄

1943年农历5月13日上午10点钟左右,十多条装有重要军物的船从姚费庄东北方向驶来,岸上新四军五十四团龙潭大队百十人时刻警惕着,保护船只前行。

忽然,从远处传来阵阵枪炮声。带队的营长冷静果断地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少部分同志保护船只向西南方向转移;其余同志集中十多挺机枪,以姚费庄为阵地,堵击敌人,掩护军需船只脱险。

半个小时后,一百多名日伪军乘着汽艇从北边殷家厦的南沟头,直奔姚费庄西头冲杀过来。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战士们,待敌人逼近后,用机枪猛烈扫射。然而,狡猾的敌人采用迂回战术,架起小钢炮向姚费庄东头轰炸,借着硝烟,再次向战士们猛扑过来。因敌众我寡,十几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余战士边打边向南撤退。至姚费庄南桥头,五名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到河南沟头时壮烈牺牲,其中的大胖子机枪手临死还咬下了敌人的一只耳朵。而在姚费庄大地主朱凤山家大瓦屋后,六名英雄埋伏在那里,拼命阻击敌人,最终也全部殉难。

尽管如此,为了保护正驶向西南方向的军需船只,冷静还是带领战士们往东南方向引诱敌人。战士们到达斜河边后,正在河边车水的姚费庄青年赵凤才不顾个人安危,游水过河,从东南岸划来一条大船,将战士们顺利接过河,终于甩掉了敌人,保护了军需船只。

后来,乡指导员胡文银和民兵大队长许德润将英勇牺牲的三十位无名英雄的忠骸埋葬在阴街荒地上。

现已查明,为首的战士是泰州某教导团参谋长任进(丹阳人)。

抚养惠浴宇之女

 1941年冬,惠浴宇的妻子顾静怀孕后仍然坚持工作,直到临产才住到姚费庄群众曹同兴家。在那个敌伪横行的年代,收留一名共产党产妇在家中生产,需要承担杀头灭门的风险。然而,曹家母子顾不得这些,一心一意确保革命后代安全。在顾静生产后,尽管自家生活困难,曹家母子还是隔三差五杀鸡炖汤给顾静增加营养,让婴儿吃到充足的奶水。一听到有敌情,曹同兴就划条小船送顾静母女到安全的河套里暂时躲避。就这样直到婴儿秋果满月,顾静再次投入工作离开汉留,而秋果则在曹家抚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领走。

据了解,秋果长大后成了一名相当出色的内科主任医师。而惠浴宇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高邮汉留,念念不忘汉留姚费庄的军民鱼水情。

八女从军

 1943年秋天,苏中一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姚费庄建立了被服厂,组织三四十个妇女为部队赶做军衣、军鞋。在战斗随时都会发生的情况下,被服厂化整为零,将工人分成两个组,随司令部流动。1945年被服厂撤离姚费庄。庄上许莲英、姚登桂、功来香、朱招娣、李德英、李德芬、杨兆英、李德萍等8个年龄在17至20岁左右的女青年,冲破家庭传统观念的重重阻碍,毅然随军转移,奔赴祖国各地作贡献。其中,李德芬曾任福建省三明市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1989年还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

记者还在姚费庄找到了当时革命 “见证人”之一,年轻时曾经打过土匪、参加过游击连的韦锦发。现年87岁的韦锦发穿了双洗得发白的棉布鞋,在两个人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到村部。老人说他经历的革命故事数不胜数,一天一夜都说不完。然而,由于老人年纪大了,记者并没有完全听清楚老人所说的话,但从老人口里冒出的“带民兵120人进庄”、“打鬼子一枪一个”等话语中,依稀可见当年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景。

过去的姚费庄历经沧桑坎坷,如今的姚费庄已成为汉留德育基地,今后的姚费庄还将充分利用“苏中小延安”的金字招牌,更加深入地挖掘自身资源,将红色经典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走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高邮市乡镇革命纪事之二《昨天的故事》,由中共汉留镇委员会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