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我们是贴近基层的广播站”

2008-05-22 00:00:00    作者: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访“老广播”李明洋

5月23日,我市将隆重举行高邮人民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开播50周年纪念活动。值此之际,记者采访了曾任市广电局副局长的“老广播”李明洋先生。

李明洋1951年离开家乡参军入伍,1976年回到故乡。25年的戎马生涯,他基本上都在从事宣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评论组工作。

李明洋虽然未有机会参与家乡广播电台的创建工作,但对这段历史,他是如数家珍。

1950年县政府建立广播收音站,配有专职收音员1人,负责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刻印《广播新闻摘编》(每期120份左右),分发给城乡有黑板报的单位进行抄写放大或张贴宣传。

1956年3月16日,“高邮县农村有线广播站”正式开播。广播站地址在“王家大楼”(现民政局内——原县第二招待所南平房),同年6月迁至现晚晴园处。

1958年2月,开创自办节目——专题节目《春节专题节目》。

1973年10月,县广播大楼(两层24间,建筑面积725平方米)在今马棚巷南侧与中山路交汇处建成使用。

1990年12月,新的广播电视机房建成并同时交付使用(今文化宫路)。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10月,我市电台调频广播正式播出,听众可以“无绳”收听高邮广播。

据李明洋介绍,我市广播站自创建以来,“小喇叭”入户率一直名列全省县级广播前茅。特别是在1968年毛主席的“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号召下,我市农村出现了大办有线广播的高潮。至1970年底,我市拥有150317只有线广播小喇叭,实现了户户通广播。

李明洋说,自“文革”结束后,广播站的节目逐步由过去的说教式、指导命令式向服务型、交友型转变。播音员的播音语调也一改“硬棒棒”的腔调,多以亲切平和的语调贴近听众。

许多自办节目也以“贴近”听众为宗旨,例如《高邮新闻》自1984年以来,坚持“滚动式”播出,遇有突发性新闻随时更换新闻稿件。

1983年,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县级广播站率先开创由主持人与听众交流的形式的节目《青年之友》,受到高邮青年的普遍欢迎。这个节目自开播以来,几乎每年都在省里获得较高奖,还受到过中央广播事业局的表彰。

李明洋说,县级广播站是最贴近基层听众的新闻媒体。因此,开播的一些节目,经常收到许多听众来信,一些农民朋友甚至在来信中说,“现在种田就怕广播不响。”

正由于广播站的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基层听众,一篇名为《庄稼人的呼唤》的新闻稿件曾获省新闻一等奖,第八届全国优秀节目一等奖。

目前,我市广播实行直播,全天播音12小时45分钟。播音形式活泼,播音内容丰富多彩。新闻类有《高邮新闻》、《国内外新闻》、《体坛快讯》等;社教类节目有《农村天地》、《乡镇自办节目展播》;服务类节目有《商贸时空》、《祝您健康》、《今晚影视》等;文艺类节目有《七彩波段》、《一周新歌》、《924点歌台》等;另外还有“听众热线”等服务类节目。

作为一名新闻人,“老广播”李明洋对高邮广播电台的明天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盼。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