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0 00:00:00 作者:吴俊 李荣忠 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草垛乱堆、粪便乱排、垃圾乱倒,这是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具体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为此,我市从2005年开始在马棚试点推广实施“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为解决上述问题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有效之路。
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种养业相结合,通过生物技术,在农户庭院将沼气池、猪舍、厕所、厨房连接在一起,进行综合利用。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实施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一个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健全,能源物流较快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2005年,马棚镇通过努力争取到生态家园示范工程项目,率先在全市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100只,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006年,我市又申报建设了“一池三改”沼气池500只。2007年,省财政厅、农林厅又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项目任务2000只、柏林庄园小型沼气工程1座。今年,我市沼气项目建设任务达3000只,在项目示范村的推动下,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技术力量逐渐增加。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加大了沼气技工的培训力度。2006年,市农林局组织了两期沼气技工培训班,同时还组织人员赴外市学习。2007年,又组织了一期沼气技工培训班。目前全市已拥有取得国家颁发资质证书沼气技工60余人。
建设需求不断扩大。经过近3年的试点示范,农村沼气建设的成效已被广大农民群众认同和接受。建设“一池三改”的沼气池,已经成为农民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时尚,农民搞“一池三改”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实践证明,“一池三改”的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沼气建设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同时,拉动了家庭养殖业发展,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猪——沼——果(鱼、菜)”等能源生态模式已在农村逐步形成。
减少农民生产生活支出,降低了成本。通过兴建沼气池,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优质能源,解决一日三餐做饭、烧水用能的问题,还可以提供优质沼肥,解决部分农作物生长需肥问题。据调查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400立方米,提供沼肥20方,对照直接花钱买煤买柴农户,每年可节约支出300至400元;使用液化气的农户可以节省燃料费600至800元。另外沼渣、沼液施入农田每年可节省购买化肥农药费用300元,加上沼液沼肥的综合利用而增加农产品的品质,年增收300元。由此可见,一口沼气池综合效益可达1000元以上。
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特别是厕所、畜禽粪便污染的问题,既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配套建设沼气池,人畜粪便自流入池,猪舍、厕所干净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可杀死寄生虫卵和多种病原微生物,有益于身心健康。推广沼气炊事,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使广大农民走上清洁卫生的健康之路。
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一个小小的沼气池,牵动大社会,蕴含着多项先进技术的组合,实现了能源再生。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国家每年财政补贴,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节能减排,把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一池三改”能够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家居生活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人居环境舒适化,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
尽管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新高邮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各乡镇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个别乡镇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全市项目建设进度;全市尚末形成健全的工作运行和管理机制,大部分项目乡镇未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同时全市围绕清洁能源工程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制约产业发展;经费的短缺,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引进、检测设备购置等需求;“一池三改”配套率不高,不能完全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
对此,市农村能源生态环保技术推广站希望各乡镇广泛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沼气建设的浓厚氛围,真正让大家知道,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的需要。因此,要组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强化措施,完善服务,全面推进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真正造福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