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0 00:00:00 作者:颜仁禧 来源:今日高邮
曾有报道说汉留姚费庄是“苏中小延安”,前不久又有报道说临泽邵家厦也是“苏中小延安”,哪来这么多“小延安”?说来话长。
苏中,在抗战期间,一度被日伪侵占,成了沦陷区。后经我党领导的新四军依靠人民对敌斗争,逐步开辟游击区,建成解放区。初开辟时,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声东击西,昼伏夜行,到处转移,每天流动。为了保密,宿营地点都有代号(暗号),就笔者所知,如临泽的朱袁庄叫“小四川”,因远离临泽敌据点,算是“大后方”了;北荡丁家沟叫“公鸡喊”,一次因行动到这里,鸡叫了;邵家厦,由于地利人和,就叫“小延安”,来历如此。
邵家厦独特的地理优势
邵家厦,曾属苏中二分区兴化县兴北区,后划归苏中一分区,改称高邮县黄邳区。邵家厦,十余户人家,又分南厦、北厦、东厦,在水中央,互不相连,非船不行,港汊纵横,易于退避,而敌人又不容易进得来,安全极了。因此,不论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邵家厦总是“岿然不动”。
十二位烈士长眠荡边
在1943年农历七月里,新四军一个连队运动到苏宋垛,驻在一座庙里。由于汉奸告密,日伪突然来袭,火力封锁庙门。连队立即奋勇抵抗 ,有的上屋,有的打洞,夺路撤出,边撤边打,给日伪军以重创,我方亦有伤亡。战后,邵家厦群众协助部队将牺牲的十二位烈士遗骸埋葬在邵家厦荡边高地。
解放后,原川青政府在十二位烈士墓地,树碑一座。
苏长年卖鱼探敌情
苏长年,家住东厦,贫苦农民,政治可靠。1947年夏,反动自卫队盘踞苏宋垛。黄(邳)横(泾)区队要端掉这个据点,先派苏长年装卖鱼的去探敌情。别人卖得贱,他却故意卖得贵,通庄转,从早上卖到中午也卖不掉,却把敌情摸清楚。黄横区队据此制订作战方案,神兵天降,未放一枪,把敌人一网打尽,人枪俱获,拔掉临泽、沙沟、兴化三角咽喉要道上的一颗“钉子”。
苏长年一身是胆。一次,划着破船到临泽据点,为我区乡干部采购烟、酒、墨水、纸张等生活用品,被反动保长发现,只说一声:“老子啊,下次不能这样搞啦。”就把他放行。
邵义琴东窗点灯报平安
贫苦农民邵义琴,家住东厦最东边,紧靠草荡。1947年前后,我区乡干部在草荡坚持斗争,在“船头政府”办公,白天隐蔽,夜间活动。领导布置他任务:在他家东窗口,没有情况就点灯报平安,让同志们放心上来活动;不点灯,说明有敌情,就在荡里过夜,不上来。
邵义琴家煮饭,总是一锅又一锅,用笆斗装起来,划小船运到荡里,给坚持斗争的同志吃个饱。
真是患难与共,鱼水情深。
注:资料来源:亲见亲闻,走访群众,并根据原川青群英谱征编办公室编印《老区纪事》。
(作者系87岁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