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老 井

2008-06-05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人们生活离不开水,因此,无论是自然村寨,还是集镇,亦或是大都市,都是依河流而建而兴。

无河流而建筑居住的人们,当凿井为生。而紧傍大运河的高邮城,亦有凿井人家,当中多为大户人家,或有取水不便的住户,也有公共之需求者,如当铺、机关单位等。

记者孩提时,高邮城从南到北,及至东后街、西后街等住所,有水井之处,不比今日城区大街小巷的幼儿园少。

时过境迁,随着自来水管道蜘蛛网似的密布全城,古老水井的功能逐渐萎缩与退化,许多曾经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水井,逐渐退出大众视野。

日前,记者对城区几口古老的水井作了一番了解。

水井一:骡马巷3号,主人陆明珍,83岁。见记者来采访这口老井,陆明珍老人十分开心。她以充满自豪的神情介绍说:“我19岁嫁到徐家至今,一直用着这口井。”

这口井的石头井栏早些年虽换过一次,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也有了些裂纹,有一处已有残缺。这口井的井壁砖头不同于铺地砌房子用的平面砖头,而是为水井专门烧制的弧形砖头。陆明珍告诉记者,上两代人告诉她,这口井从太婆年代就有了。陆明珍估算了一下,井龄可能有300年。

采访过程中,众多左邻右舍“七嘴八舌”地说道:“这口井,冬天井水暖烘烘的,洗碗抹盆不嫌冷。”“从前没有冰箱,夏天西瓜吊在水井肚里个把钟头后吃,吃在嘴里凉在心里。”“以前这个巷子里的人家,几乎都用过这口井的水。”陆明珍特别强调地告诉记者:“养金鱼的几家还用井水。”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陆明珍还告诉记者,她家这口井俗称“铜底井”,井水清澈,不浑杂,几十年来从没有掏过一次污。

记者就“铜底井”一说,请教了市水务局专业人士。据专业人士介绍,在井底放置一口“铜锅”,有防井底污泥泛起而起到抑臭等作用。另还有避邪一说,故且听之。

水井二:杨家巷3巷。原是汪曾祺生母家私人用的水井,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运河拓宽时,有拆迁户搬至这里,这口井由此而成为公共水井。

记者去采访时,井边坐着位83岁的老太,名叫徐善凤。老人一边拣菜,一边告诉记者,她是52年前由上河堤搬迁到这里的,几十年来,淘米洗菜都用这口井。30多年前,有个叫“徐三爷”的,到井里掏了许多淤泥出来。另外,徐善凤还有根有据地说道:“这口井原是高邮城上杨家大地主为大少奶奶房里专门挖的一口井,是当作现在能够起到冬暖夏凉作用的空调用的。”

记者为此又请教了有关专业人士。他们解释说,在房间里挖口水井,实在是起不到今天空调的作用。一般过去大户人家挖口井还是从生活方便考虑的。另有人介绍,大户人家挖井,更重要的是从防火目的出发,可以就近取水灭火。

水井三:百岁巷49号,现在住户叫陈芳,75岁,南通地区人。她于解放初来高邮上中学,尔后便在高邮定居生活。陈芳搬到百岁巷49号居住近30年,对这口井的来龙去脉“一问三不知”。

这口井的井栏内壁以90度为间距,各凿了4只小圆槽,可插“十”字杠,放井盖用,目的是防地面污浊之物掉进井里,更能防备幼童不慎掉入井内。

水井四:市种子公司大院内。据说是原天王寺内的水井。水井井栏是太湖石石料。与这口井一墙之隔,是一所幼儿园。记者采访时,几十名小朋友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大院内做游戏,因而,这口水井井口便被盖上了一块大石头,并且用铅丝穿凿以固定。

由于考虑到孩子安全的缘故,一口活井便成了死井。记者得知,高邮当铺内的几口水井,也由于年久不用,已成枯井或死井。实在可惜。

市水务局副局长王之义说,城区的老水井,都属浅层井,水源来自“自然渗透”,有别于近些年来有些单位或居民采用“钻井队”式开采的水井。

王之义认为,古老的水井,就同城里的河流一样,是一座城市的灵脉所在。一座城市,无水不活。因此,无论从人文资源还是节约能源的观念出发,对古老的水井,都应该加以保护和利用。

保护、修缮“国保”单位当铺,当必须保护好当铺内的几口水井。同时,大家也必须认识到,高邮虽属水乡,但地下水资源并非取之不竭。而且,由于无序开采地下水,导致路面沉陷、房屋地基坍塌等灾害性事件屡有发生。

古老的水井,庶几不应该从今天的生活中退出人们的视野。

重新审视古老的水井,合理发挥其功能,很是符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愿老井焕发新的活力,为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再添灵秀之气。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