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众人评说《侯银匠》列入高考试卷

2008-06-16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侯银匠》,被列入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作为现代文阅读必考题。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学者和学生,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这是高邮人的自豪”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朱延庆,与汪曾祺有过长时间的交往,是研究汪曾祺的专家。得知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侯银匠》出现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他非常高兴。

“汪先生的作品上了高考试卷,这是高邮人的自豪。”采访时,朱延庆首先告诉记者:“侯银匠是真有其人的,离汪老住的竺家巷不远,现在侯银匠的儿子还在,已经90多岁了。”

“汪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高邮,汪先生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都是亲切、自然展现当时高邮城的手工业者的生活状态。贴近生活,观察仔细,见解独道,这是汪先生作品的特色。”朱延庆说:“汪先生的小说体现了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保持着朴素、清淡、诚挚、真实的创作风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欢迎,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地位。”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侯银匠》一题共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题是要求具体说明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第二题是回答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第三题是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人物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最后一问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曾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朱延庆拿起眼镜仔细解读考题,跟记者作了分析:“熟悉汪先生行文风格的学生应该不难。如果仅仅为了应试,可以把它读得很简单,知道父女俩的人物性格和文章的写法就行了;如果深读,作者应该有想通过侯银匠和侯菊的生活方式表达一种人生的复杂感受的意图,因此文章很耐读。”

“《侯银匠》一文中写侯菊的文字多,就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做题了。”朱延庆先生认为:“汪先生两句甜和苦的心理刻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细节部分描写的‘一个人老了糊涂了’反映了侯银匠特定的心境,通过写侯菊实写侯银匠。”

“学生应该重视课外阅读,多读、多想、多分析。”朱延庆提醒:“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有内容的小说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最后,朱延庆郑重地说:“汪曾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富,不仅是高邮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语文教育应把高邮的文人效应放大到极致”

“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侯银匠》出现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记者采访高邮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助理、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十佳教改新星季荣干时,他阐述了自已的见解。

“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考散文,而今年是首次把文学类阅读换成小说。”从1989年起就开始高考试卷研究工作的季荣干认为:“汪老的小说就是散文化的小说。”

季荣干告诉记者:“高考阅读理解题选题有3大标准,作者必须是大家公认的名家,文章必须规范,受时间限制文章一般控制在千字左右,而汪老这三项都符合。”

“汪曾祺先生在中国文坛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文品与人品在文艺界有口皆碑。他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尤其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热爱。”季荣干感慨道:“选取他的短篇小说《侯银匠》,完全在意料和情理之中。4个题目着重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能力,鼓励考生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4道题有3道题目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而第15题是探究题,是今年高考的一个新的题型——要求考生探究文章安排人物的匠心所在,涉及到文章中心思想、人物性格、写法等方面,能够考查出考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从2004年江苏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起,越来越关注地方名人,地方特色。”季荣干说:“这次高考应该给我们以启发,现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已多次出现在教材中,如《端午的鸭蛋》、《金冬心》等。作为高邮语文教育更应该把高邮的文人效应放大到极致。”季荣干谈到,“高邮正在打造文化大市,完全可以编一些符合初、高中生的校本教材,开设汪曾祺的散文、小说课,讲解秦少游的诗词,加深青少年一代对地域文化的了解。”

“秦邮学子应延续悠久的高邮文脉”

高邮中学高级教师、首届名师、督导室常务副主任奚有富,多年任文科毕业班班主任,他是一个忠实的汪迷,他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曾在高邮中学读初中,是高邮中学的杰出校友。”提起汪老,奚老师脸上充满了自豪,“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选录的是汪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侯银匠》,这是一篇情感真挚的小说。”

“1939年夏,汪先生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著名学者,尤其是沈先生特别欣赏他,沈先生的人品、文风对汪先生影响深刻。”奚老师告诉记者:“汪曾祺先生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而且精于古典诗词和烹饪,在小说和剧作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从1940年步入文坛,到1997年辞世,汪先生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复出后的18年,创作了近九成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小说、散文,尤其是小说多以家乡高邮过去的生活为素材。他总是以深深的敬意、挚诚的感情,把故乡高邮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穷苦百姓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他的作品中没有权势显赫的达官贵人,也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人物大都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

“汪老把这些普通的市民百姓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体进行描写,不是为了求新,更不是为了猎奇,他觉得这些生活在秦邮水乡的普通人,朴实如秦邮大地,坚韧如湖中芦苇,真正可敬可亲!汪老怀着深深的挚爱去发掘蕴藏在这些自食其力的父老乡亲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他的小说多以故乡的父老乡亲作为关注对象,多描写感情生动、形象逼真故乡小人物形象,展现的是一幅幅令人神往、深长悠远、极具情致的乡土的风格画卷。侯银匠即是其中一位。

奚老师还对被列入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侯银匠》进行评点:《侯银匠》以其恬淡的语言,独到的视角,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了侧面描写手法,塑造的是一位生活在中国小城镇的普通居民的形象,小说正是通过对银匠女儿侯菊的精到、勤劳、能干等人物的刻画,多角度、多侧面地烘托了主人公侯银匠,抒发了生活在旧社会下层劳动者的苦涩的人生状况,真实表现了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情美、人性美,令人回味悠长。表现的语言是朴素、清淡的,充溢着浓郁的秦邮乡土气息。小说流淌着汪老浓郁的故乡情感。”

 “考到汪曾祺作品,感到很亲切”

在第一中学,记者采访了3位参加今年高考的学生。“以家乡名人的小说作为考题,我们感到骄傲,更感到自豪。”考生姜彬说。“上高二时,学校给我们每人都发了本《走近汪曾祺》,所以汪老我们都熟悉。”考生张文峰告诉记者。

考生朱慧告诉记者,“往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体多是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复习时,我们小说阅读练习做得比较少,这次考的是汪老的小说,感到很亲切。”

“说实话,我们平时学业负担比较重,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的书籍。”姜彬说:“但是,汪老的作品我们是非常喜欢的,他的文章是我们高邮人真实生活的缩影。”        

朱慧说:“我想利用这个暑假,好好读读汪老的作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