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2008-06-22 00:00:00    作者:毛向前 李荣忠 文武    来源:今日高邮

——记界首镇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创办人郭登华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能把自身掌握的农业技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家乡希望的田野,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要感谢组织上给了我这个平台和机会。同时,我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份光荣的职责而自豪。”说这话的,不是别人,他就是界首镇农业助理、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界首镇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创办人郭登华。

2005年,界首镇农技推广中心推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心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块。面对新形势,如何整合力量,推进农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摆在郭登华面前的首要课题。郭登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此举既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平台,又提高了中心的服务质量。新成立的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在运作程序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统一栽插、统一收费标准。目前,全镇已实现机插2万亩,大大降低了农民种田的成本。经测算,每亩可以节本增收230元,仅这一项全镇可增收450万元,人均增收160元。2007年,郭登华又动脑筋投入8.5万元组建了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户提供统一药剂品种、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标准,提高了防治效率,降低了防治费用。去年植保专业合作社防治12万亩次以上,今年又投入经费增添了设备,扩大服务范围,力争服务15万亩次以上。通过植保专业防治,控制了防治用药次数,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粮食农药残留,达到了生态植保、绿色植保的要求,为绿色大米提供了质量安全保证。

正是由于郭登华不断勇于创新,界首镇的服务体制、机制、土地流转工作等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今年6月7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来邮视察“三夏”工作时,对界首成立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的成功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她说:“界首镇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这种模式非常好,要大力推广”。离开时,黄莉新把郭登华叫到身边,嘱咐他把合作社办好,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更好地为农民服务。郭登华表示,不辜负领导期望,为农民办好事,使大家多得实惠。

 郭登华还注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年来,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镇90%面积都能够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求进行,全年可节约肥料数百吨,节约成本几十万元。07年,他又在全镇试验示范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这一技术的实施,培养了地力,减少了污染,清洁了空气,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今年,他又多方争取,实施省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实施,可将水稻亩产量从原来的650公斤增加到700公斤,核心示范攻关力争达到800公斤,全镇亩平均可以增加产量50公斤以上,亩增收60元以上。此外,郭登华还在全镇大力推广机插秧新型轻简种植技术,解决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又一年”的栽插难的问题。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郭登华深深地认识到,选择了农技推广这个岗位,就是选择了为农服务。于是,无论寒冬还是盛夏,哪里有农户的呼唤,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脚跑肿了,手变皱了,脸晒黑了,他从来不叫一声苦。去年,六安村新联组荒地复垦,秧苗出现枯萎的现象,群众焦急万分。郭登华闻讯后,立即带着农技人员,去现场进行分析,确认是土壤有机质下降所致,他果断采取措施,终于使秧苗转危为安。有一次,维兴村薛家组出现了死秧烂秧的现象,郭登华主动到该组向农民讲授旱秧旱管的科学种植方法,终于使该组水稻不再出现死秧的现象。去年夏季,界首镇遭受了严重的内涝,2万多亩秧田成了一片汪洋。在担任镇南片抗灾总指挥的日子里,他不分昼夜,一边指挥抗灾抢险,逐段制定抢险方案,一边组织生产自救,逐田拿出补救措施。经过16天连续奋战,全镇2万多亩秧苗终于露出了水面。

郭登华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也得到了组织上的充分认可。2004年,他被省农林局授予“科学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连续七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他所领导的单位被扬州市工商局命名为“群众满意消费基层站所”,被扬州市农林局授予“十佳基层满意站所”;多次被高邮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年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和“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