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5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在《高邮信息》16日四版刊登的《众人评说〈侯银匠〉列入高考试卷》一文中,朱延庆先生说侯银匠真有其人,离汪老住的竺家巷不远。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那么如今侯家银匠店还在不在?特别是那位精明、勤劳、能干的“侯菊”究竟是什么样,是否健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据了解,侯家银匠店就在现在的人民路上,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右邻是戴车匠,与保全堂隔了两家,对面是连万顺酱园店。然而时过境迁,人民路上侯家银匠店早已没有了,侯银匠的原型侯文高也已过世多年。据人民路上的老人介绍,侯银匠的二儿子侯云荪现仍住在高邮。
经过多方走访了解,记者在东后街56号找到了侯云荪老人。“汪曾祺从小就爱读书,写字。”已89岁高龄的侯云荪老人提起汪曾祺时,兴奋之情立刻溢于言表,“上世纪80年代,他从北京回家探亲时见过我,他还送了本书给我。他家的保全堂与我们侯家银匠店隔了两家,小时侯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侯菊’就是我的妹妹侯巧云,她小我3岁,小时候在家小名叫‘菊子’。‘菊子’从小就能干,心肠特别好!”
“当时侯家银匠店在高邮城及周边县都非常有名。”侯云荪大女婿宋玉斌介绍道,由于家境好,而且打银器苦,侯文高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学这门手艺,侯家银匠店早已改做卖杂货。“现在姑妈(侯巧云)居住在上海,她人很好的!”
“侯菊”在上海!得知“侯菊”还健在的消息,比在高考试卷里看到《侯银匠》这篇小说还要让人欣喜。
侯巧云近照
21日,记者一行赶赴上海。侯巧云住在上海虹口区虹镇老街上的一幢旧式高楼里。敲开门后,身体略胖、面容慈祥的侯巧云,出现在记者面前。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看起来气色不错,头发还未全白,身上穿着一套整洁的布衫。
看到家乡人,侯巧云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但对记者一行为什么要来采访感到有点不解。“原来东大街上有个保全堂你知不知道?汪曾祺就是保全堂老板的儿子。”“哦,保全堂知道的,跟我家就隔了两家,那里有个陈医生对我很好的。”记者告诉她有关《侯银匠》这篇小说的来龙去脉,又把刊登了《侯银匠》的书和报纸拿给她看。她笑了笑说,眼睛认不出字了。倒是谈起以前的事情时,她思维清晰,言语间透着自豪。
与小说中的描写不同的是,侯巧云并不是独生女,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她六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续了弦,后妈又生了三个弟妹。按排行,她是侯家二小姐。
在这么多孩子里,侯银匠最喜欢的就是侯巧云。“我爹对我老好。我娘死后,我天天抱着辫子哭着要娘。所以,100天后,我爹就给我找了个后娘。后娘是个老姑娘,嫁过来时32岁了,她对我也好。”侯银匠喜欢这个二姑娘究竟到什么程度,侯巧云讲了一件事:“我那时还小,有一次在对面连万顺酱园店捉迷藏,把他家的醋坛子撞翻掉了。人家找到我家里,后娘说,这个丫头太皮了,将来不知要害哪一家呢!我爹一听这话,拿起一个大银锭子就朝后娘砸过去了。别人说,侯老板你不能这样,你把她砸伤了怎么办?我爹说,我是吓吓她的,我的巧云是不许别人说的。”
银匠店有个很吉利的名字叫福缘银楼。那时候银楼生意很好,侯银匠一个人忙不过来,还雇了几位银匠。同时家里还有五六顶轿子出租。侯银匠店里的轿子很出名,不仅高邮城里人家办喜事要来租,临泽、界首、三垛等几个大镇子的人也常慕名而来。家里还有私塾,请了先生来家里教几个儿女读书。侯巧云在家里虽谈不上锦衣玉食,但生活也是相当宽裕的。不过,出嫁以后,这种好日子就结束了。
侯云荪近照
侯巧云22岁出嫁。侯银匠陪了盆桶等家具,打了银器等一套挂在帐子上的挂帘,上面有双喜等图案。不过,侯巧云嫌银器土气,侯银匠又精心给她打了一套金首饰。与小说中不一样的是,家里并没有陪嫁轿子,进了婆家门,轿子又抬回娘家了。
侯巧云婆家姓王,在临泽镇上开粮行,家中有三个儿子,她丈夫叫王维新,曾在国民党办的军校里读过书。王家原先条件也不错,但是侯巧云的婆婆喜欢打麻将,曾一次输掉60亩田地。侯巧云嫁过去时,王家已经败得差不多了。
侯巧云在王家三个媳妇中最能干,进门1年半就当了家,一大家子的吃穿花用都由她管着,不过没像小说中写的管粮行的账。这个破落的家并不好当,从那时起,侯巧云开始糊元宝、收鸡蛋贴补家用。看到女儿在家是大小姐,到婆家日子却过得很苦,侯银匠有些舍不得,常常贴补她。
1946年时,侯巧云全家迁到了上海。为了生计,侯巧云开始“收铜”(收旧货),那是个又苦又累的活,但是赚钱快。后来茶叶进出口公司招人,她进了茶叶公司。“茶叶公司收入没有收铜高,但是稳定,我看得长远的。”说起当年的选择,侯巧云还很自豪。有了正式工作,一家人也就在上海立稳了脚跟。现在,她的三子一女都生活得很好,孙辈也都有很好的工作。
在茶叶公司,勤劳能干的侯巧云成了先进工作者,常常被表彰。“有一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拿了105元奖金。”“本来要安排我去见毛主席的。可是我家成分不好,没有入党。”她说的“成分不好”是指王维新曾经做过两个月的还乡团会计。
正如小说所写,侯巧云聪明能干,为人善良宽容。女儿王其定对侯巧云充满敬佩之情。她告诉记者,母亲常说“人穷志不穷”。这么多年来,不管生活多么困难,母亲从不抱怨,反而经常宽慰父亲。她自己甚为节俭,但是对邻里的独居老人却乐善好施。王其定说,刚到上海时,全家生活十分窘困,但是母亲得知父亲在甘肃工作的老乡,因水土不服,生活难以维持后,她随即向其寄去了食物,救了他一命,此事常为家乡人津津乐道。
采访结束前,侯巧云乐呵呵地说:“我很满足的,孩子们都生活得不错,都很孝顺,但是我不要他们的钱,人是要知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