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7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自称“珠湖小子”的褚元仿先生,今年已是80岁高龄的老者,是位离休干部。
褚元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积极投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的革命运动后,便留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直至离休。
记者早在20多年前就认识褚元仿,那是缘于著名作家张贤亮当年一篇引起举国轰动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时,差不多众口一词,都在讨伐张贤亮的这篇“性小说”。而褚元仿独辟蹊径,坚持认为张贤亮是借“性”,描写主人公(右派分子)在“性”的压抑下被扭曲的人性和在“性和谐”中人性的复 。记者当年是名“夜校生”,当时中文老师朱延庆先生延请褚元仿作了一次历时两个半小时的文学讲座,记者有幸聆听。时至今日,褚元仿为张贤亮“鸣冤叫屈”的激愤神情仍历历在目。
日前,褚元仿回故乡省亲,记者闻讯前往其下榻在草巷口已是旧貌变新颜的老宅拜访。
1946年,褚元仿的母亲卖出在邵伯的10亩田,让他去上海报考学校。褚元仿考取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这是我国当年著名的戏剧高等学府(时称四大学院:国立艺专、国立音专、国立美专和国立戏专)。他所学专业是理论编剧,班主任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陈瘦竹(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任课老师有曹禺、黄佐临、张骏祥等一批戏剧艺术界的名家大师。
褚元仿在两年多的求学生涯里,结识了日后红遍中国电影界的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等同学、校友。
1948年,是“蒋家王朝”大厦将倾之时,那时流行一句话:“毕业即失业”。褚元仿由戏专毕业后,又回到故乡高邮自谋出路。他在“国大代表”崔叔仙的资助下,在报人金仲辉的支持下,与几名同学创办八开十二页的《高邮导报》(每周一期)。《高邮导报》抨击当时腐败县政,直接导致省政府撤换张冠球县长职务。
随着“百万雄师过大江”,褚元仿又重返大上海,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任职,他的顶头上司、文艺处处长就是无产阶级文化战线上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夏衍。尔后几十年,他分别在上海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徐家汇文化馆等部门任职。
性格即命运。褚元仿性情爽直,敢说敢为。由此,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工作单位不断由大到小,工作职能也由宏观到具体。不过,褚元仿回忆这几十年的经历,深感是个幸运儿。
在上世纪“整风反右”运动前期,褚元仿怀着满腔热忱,率真地为党提意见,书写了一篇题为《孙悟空徘徊在鬼门关外》的文章,得到著名杂文家郑拾风的肯定。就在郑拾风将要编发这篇文章的前夕,毛泽东对“右派”实施暴风骤雨式的猛烈反击。由于褚元仿的“反党言论”还未出笼,幸运地成为漏网“右派”。
褚元仿说,文章虽然没有发表,10元的稿费却收入囊中。事后,郑拾风一再关照他:向组织“交心”时,切不可泄露这一“天机”。
褚元仿虽然没有成为“阶级敌人”,但他的许多思想认识却“右”得前卫。还在戏专求学时,他就认为,任何艺术,形式是第一位的。这个观点在“文革”结束前,可谓是反动的文学艺术观。其实今天看来,艺术形式是第一位的观点,完全符合毛泽东《实践论》的基本思想,因为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褚元仿的文艺观,使得他在新中国成立至“反右”前,及改革开放后的岁月里,得以畅所欲言,扬眉吐气。
上世纪50年代初,褚元仿撰写的文艺评论文章、杂文等,时常在上海及全国一些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所使用的笔名也很多。然而,褚元仿对“金鱼”这个笔名尤为看重。褚元仿很羡慕金鱼在水中自由活泼地游乐的神态。他说:“一个人只有在这种自由快乐的状态下,才能直抒真情实感!”
上海是“四人帮”横行时的“重灾区”,粉碎“四人帮”后,上海思想界、文艺界十分活跃。褚元仿经常活跃在由上海社科院、戏剧家协会等主办的讲坛上,主讲“文艺观众学”、“当代艺术世界中的青年接受倾向”等课题。褚元仿对他的老同学谢晋执导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三部产生重大影响的影片,以及对戏剧改革方面发表的观点,曾引起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80年代,高邮沐浴着改革开放之风,以纪念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和婉约派词宗秦少游为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当时的高邮县领导决定建王氏父子纪念馆,在文游台为秦少游塑像。由于褚元仿在上海文化艺术界有着较高的知晓度,因此家乡人遂请褚元仿出面邀请知名学者、著名画家等名人学士。
王氏父子纪念馆的肖像画是由享有盛誉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所作。其来龙去脉是因汪曾祺所言:“画人物,北方有范曾,南方有程十发。”由此,褚元仿受家乡人民之托,与郑拾风等登门拜访程十发。程十发当即表示:“能为训诂先贤造像,实是光荣。”
程十发为王氏父子绘画的肖像上,王念孙一副慈祥面目,手执书卷,端坐于正中青石之上。王引之气宇轩昂,站于其父之后。训诂学家徐复赞叹道:“程十发为训诂先贤王氏父子造像,纯属义务,堪称壮举。”
历经20多年风雨,矗立在文游台的秦少游塑像,也是由褚元仿出面,邀请我国当代雕塑大家严友仁先生精心制作的。至今,严友仁先生仍为能制作秦少游塑像感到骄傲与自豪。
80岁高龄的褚元仿深情地说,在外的高邮人,时刻惦念着家乡,而家乡的高邮人,也时常念叨家乡的游子。这样的深情厚意,令人感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褚元仿,仍然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动态。他十分期盼与家乡年轻一代文学爱好者交流。数日前,褚元仿离邮返沪,他表示,日后有机会回家乡,一定要与高邮的青年文学爱好者见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