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润扬人的情怀

2008-07-23 00:00:00    作者:李开宏    来源:今日高邮

感觉到遥远汶川地震巨大震撼时,我正在南京建筑工地上,高层建筑脚手架上的同事迅速向地面上的员工传递一个信息:地震了!有些惊恐,有些不安。处在高层的人赶紧往地面撤。

汶川地震第二天,润扬建设工程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第一个议题不是公司3000多名员工如何稳住阵脚,坚守岗位的问题,而是汶川大地震,我们润扬人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董事长瞿宝林看着电视画面,见到我们建筑工人的作业成果,连同美丽的家园,顷刻变成废墟,变成祭场,瞿宝林和身边的同仁双眼湿润了。在当天的董事会上,瞿宝林引领大家把一颗颗揪痛的心,化作一双双救援的手伸向灾区。没有事先通知,没有刻意约定,瞿宝林率先捐款一万二千元,董事会成员和公司中层干部当场捐款21.5万元。接着,会上议定,对四川籍员工摸底排队,对来自灾区的工人联络家属,回乡探望提供一切方便,并发路费补助。

在宁各分公司,各项目部的员工纷纷为灾区献上爱心,全公司党员还缴纳了特殊党费5万元。大家你50元,他100元,纷纷为灾区人民送上自己的一片爱心。一分公司为缴特殊党费召开了党支部会,会上,入党30多年的唐永才表示,我得知汶川大地震,心都撕碎了,我要缴1000元党费。话音未落,大家楞住了。唐永才,这位郭集镇孙巷村50多岁的老工人,家屋破旧,90多岁的老母亲生病在床,多年来是公司帮扶送温暖的对象。这一刻,唐永才那饱经风霜的脸似一朵盛开的菊花,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唐永才诚挚地说:“大家一直在关心我,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关心一下别人吧”。

灾难发生后,润扬公司组织一支队伍入川救援,挺进绵竹后急需一名测量放线和组织施工人员,四分公司项目经理戚维海挺身而出,请命赴川。这时,他刚中标承接江宁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商住楼项目,戚维海舍弃了,他毅然前往四川。

6月6日,我参与赴灾区慰问一线建筑员工,与戚维海同行。闲谈中得知,戚维海去汶川救援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朴实。他放着赚钱的项目不干,只是为灾区人民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还有在几十年后,当后人们诉说起这一段历史时,他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自己当年在汶川地震后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情景。

抵达绵竹景观大道已是下午两点,戚维海吃了一碗方便面,便忙着测量放线了。因为他技术精,善调度,会管理,很快成为工地的一名“干将”。天热难熬,他就将潮湿的衣服往身上一穿,起早干,带夜干;蚊子又多又大,他就“全副武装”顶着干,在他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提高了活动板房安装的工效和质量,促成了援建任务提前完成。老党员马长江不顾家里十多亩麦子要收割,又特意推迟儿子婚期,抢着报名入川救援,凭着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井井有条的管理才能,他成了工地出色的带头人,并成为高邮市优秀党员。受到表彰后的马长江表示,灾难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终将抚平;灾难磨砺的坚强精神,将会永存。如果灾区建设需要,我将重返绵竹,义无反顾。

在绵竹期间,我曾去了汉旺镇,拍摄了汶川大地震的悲壮惨景。那座还未完全倒塌的钟楼,那钟楼上已经凝固为历史的那一刻——(5月12日)14时28分,那废墟前收拾、打理家事的老汉,裸露的上身和油画《父亲》般的脸庞,让人震撼。人有了精神,才会挺起脊梁,挺起脊梁的人,才会更有精神。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